(原标题:【做人民满意医生】医者仁心显担当 生命接力创奇迹——神经外科张文超深夜救治脑血栓患者)
“感谢各位医护人员的精心治疗与照顾,这面锦旗请一定收下……”时时有感动,处处有惊喜,近日,一位患者家属将一面锦旗送到衡水市人民医院(哈励逊国际和平医院)神经外科,在锦旗的背后,是这样一个惊心动魄但又饱含温情的故事。
3月28日凌晨,一场与死神赛跑的生命救援在衡水市人民医院上演。一名突发脑血栓的七旬老人经多科室协作和主刀医生张文超的全力救治转危为安,而术后医护人员“24小时待命”的守护更让患者家属感慨:“我们看到的不仅是医术,更是医者的良心。”
突发急症:深夜跨院转诊与生命赛跑
3月28日凌晨2时许,市民随先生的母亲因突发剧烈头痛、意识模糊被送至市区某医院。经检查确诊为急性脑血栓,但因医疗条件有限,需紧急转至哈院进行血管内取栓手术。
“当时我脑子一片空白,救护车一路鸣笛,但我妈血压一直在掉……”回忆起转院过程,随先生仍心有余悸。凌晨3时15分,患者抵达哈院急诊科,早已接到通知的神经外科主治医师张文超与医护团队迅速启动绿色通道,术前准备、家属沟通、多学科会诊同步推进。
手术室内外:一场“红包”背后的信任博弈
据家属回忆,术前因焦虑和社会风气影响,曾向张医生递出红包,但被当场拒绝。张医生一句“您放心,手术刀稳不稳,靠的是技术和责任,不是红包”让家属既羞愧又感动。
5小时的手术后,老人脑血管成功再通,但危机并未解除——术后颅内压持续波动,随时可能发生脑疝。为此,张医生主动将个人电话留给家属,并叮嘱:“任何情况,随时联系我。”
深夜守护:便衣出诊与“超纲”责任
术后72小时的关键期,患者多次出现险情。家属提到,某日凌晨3点,母亲突然室颤,“我试着拨通张医生电话,他20分钟就赶到病房,连白大褂都来不及换,直接穿着便衣开始处理。”
这样的“深夜奔赴”并非个例。据科室护士长透露,张医生为实时跟踪患者情况,连续三天住在医院值班室,“患者需要高压氧治疗时,他还亲自协调设备,把其他科室同事都‘惊动’了。”
该患者目前已脱离危险。谈及救治过程,张医生却淡然回应:“医生本就是‘夜间职业’,患者的笑容比任何事物都珍贵。”
一场深夜急救,牵动两个医院、十余名医护人员的接力;一个被退回的红包,折射出医疗行业正气的回归。在生命至上的誓言面前,哈院医护团队用行动诠释:无影灯下最稳的“刀”,永远是仁心与技术的双重加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