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的一个普通工作日,廊坊市某医院组织了一场公益讲座。38岁的医务工作者周先生坐在台下,聆听着台上造血干细胞捐献者分享的故事。那些关于生命、关于希望、关于陌生人之间最纯粹关爱的讲述,在这个平凡的午后悄然触动了他的心。“救人”这个简单的念头在他心中生根发芽,讲座结束后,他毫不犹豫地留下血样,加入了中华骨髓库。
“当时没想太多,就是觉得能帮就帮。”回忆起当时的决定,周先生的语气依然平静。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他比常人更清楚配型成功的概率有多低,但他相信,每一个微小的可能都值得被珍视。这份看似随意的决定,却在五年后改变了另一个生命的轨迹。
今年1月,一通意外的电话打破了周先生平静的生活。“配型成功了。”电话那头的声音让他一时有些恍惚。短暂的惊讶过后,他没有丝毫犹豫:“我同意捐献。”这份干脆的回答背后,是他作为医者对生命的敬畏,也是他作为普通人最朴素的善意。
“我对捐献流程非常了解,没有任何顾虑。”周先生的专业素养让他能够理性看待整个过程,但为了确保捐献顺利,他开始更加注意自己的身体状况。不受伤、不感冒,平时坚持跑步锻炼……这些细微的改变,都是为了帮助那个素未谋面的生命能够获得重生的机会。
4月17日,周先生来到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开始注射动员剂。药物的副作用让他腰酸腿痛,但他从未动摇。“这几个月,捐献就是最重要的事。”简单的话语里,是一个普通人对生命的郑重承诺。医院领导得知后全力支持,主动协调了工作安排,为这份爱心保驾护航。
“不是什么大事,就是平常的一件小事。”这是周先生反复强调的话。但熟悉他的人都知道,这份“平常”背后是他一贯的为人。多年来,他默默资助家庭困难儿童,坚持在公益书屋做义工……这些看似微小的善举,拼凑出一个温暖而坚韧的灵魂。
爱人的陪伴给了周先生最大的支持。她专门请假来到医院,陪同丈夫完成捐献前的各项准备。“这是他会去做的事,他就是这样的人。”妻子的话语里满是理解与骄傲,“能帮助到别人是一种荣幸,我也为他感到自豪。”这份来自最亲密人的认同,或许是对奉献精神最美的诠释。
4月22日,阳光透过采集室的窗户洒进来,造血干细胞采集工作顺利完成。周先生成为了中华骨髓库第19882例、河北省第837例、廊坊市第36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这些数字的背后,是一个生命对另一个生命的无私馈赠。
“希望患者未来平安健康。”这是周先生对受捐者最朴素的祝愿。他不知道对方是谁,住在哪里,有着怎样的故事,但他知道,自己的这份馈赠或许能改写一个家庭的命运。
廊坊市红十字会的工作人员感慨道:“感谢捐献者大爱无私的奉献精神。我们希望通过此次捐献事迹,号召更多人加入造血干细胞志愿捐献的队伍,为患者点燃生命的希望。”
在这个春天,周先生用他的行动诠释了医者仁心的真谛。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只有静水深流般的坚持;没有豪言壮语的宣扬,只有脚踏实地的付出。这份跨越血缘的生命馈赠,如同四月的春风,温暖而无声,却让希望的种子在另一个生命里生根发芽。
当问及未来的打算时,周先生笑了笑说:“生活照常,该工作工作,该做义工做义工。”仿佛这一切从未发生过。但我们都明白,有些改变一旦发生,就永远地留在了生命里——无论是对于那个重获新生的陌生人,还是对于这个始终坚持善举的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