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夜的桥下,一盏昏黄的灯泡下飘起麻辣烫的雾气,三轮车旁是一位中年妇女忙碌的身影。这辆曾被投诉占道的小餐车,近日因桥东区城管执法局的“温情一挪”,成为城市治理中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它不再堵住人行道的转角,却依然守护着一家人的生计,也留住了市井街巷的烟火气。
今年4月,有市民反映桥东区高架桥下工商银行旁边有一辆经营麻辣烫的餐车长期占道,堵塞了便道,餐车夜间也停放在路边。桥东城管接到市民反映后调查发现,摊主这位大姐夫妇因孩子大学学费、老人医药费压力,已在此夜间经营一年多的时间了。桥东城管并未简单取缔,而是连续几天实地观察客流,确认其经营时段(20:00-24:00)与交通晚高峰无重叠。经协调,将餐车至桥墩旁闲置空位,避开盲道并签署《限时经营承诺书》,同步对接街道为其申请困难家庭临时补贴。挪车后,行人通行宽度从0.8米恢复至2米,摊主收入未减,周边居民感叹:“这碗麻辣烫,终于吃得安心又暖心。”
城市管理的刚性法规与底层民生的柔软需求,似乎总在博弈。占道经营确需整治,但现实中,许多如这辆麻辣烫餐车般的“流动生计”,背后往往是一家老小的柴米油盐。当城管队员在执法记录本上写下“责令整改”时,听到的是商户“孩子刚考上大学,夜里挣点生活费”的低声解释;当规定要求“还路于民”时,看见的是摊主夫妇被炉火熏烤的双手。
此次“挪车”而非“扣车”的执法选择,恰恰体现了城市治理的智慧——用“疏”的巧劲替代“堵”的冷硬。从僵化执行条款到主动寻找合规经营点,从单向处罚到协调周边商户腾出夜间空位,执法的“人情味”并未削弱法规的权威,反而让公众看见规则背后的共情:秩序与生存,本不该是非此即彼的单选题。
来源:一百张家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