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诗画江南田园美 业盛民悦岁月甜 ——解锁衡水高新区东桃园村振兴密码)
春日的衡水高新区东桃园村,正上演着一场令人陶醉的视觉盛宴——连绵的二月兰形成壮观的“紫色”海洋,金黄的油菜花田随风摇曳,挺拔的法桐树洋溢着盎然绿意,还有海棠花上演“粉色”浪漫……
抬头是“画”,入目是“景”,这片色彩斑斓的生态美景,不仅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打卡,更成为了衡水市乡村振兴的靓丽名片。
环境整治见实效 乡村颜值再提升
“公园多,风景好,小孙子可愿回老家玩啦!”
“一到晚上全村的路灯都亮起来,唠嗑的、遛弯的、跳舞的,从夏天到冬天……真可以说是‘不夜村’。”
东桃园村的转变要从2016年说起。当时,在外经商20多年的刘顺青临危受命,被乡党委政府任命为村党支部书记。为了寻找发展出路,刘顺青带领村“两委”班子积极赴先进地区参观考察,并邀请专家结合本村资源条件和历史禀赋,研究制定了村庄发展规划,提出了环境净村、道路畅村、公园美村、产业强村、文化兴村的工作思路,确定了打造“江南小镇”的发展目标。
高标准建设3条出村公路;新建小西河桥2座,搭建起村内四通八达、村外畅行无阻的公路网;对村里共计39条胡同进行了硬化,硬化面积12600多平方米;街道两侧绿化平台3100平方米,植树国槐、木槿、冬青等6000余棵,建成房前屋后小果园3个,培育“美丽庭院”示范户20家;对沿街立面按照徽式建筑风格进行改造,墙面粉刷22000多平方米……自此,东桃园村实现了华丽转身。
滨河公园、休闲公园、樱花园、杏树园……现在的东桃园村可以称作名副其实的花园。村里重点打造了8个主题公园,森林覆盖率达85%以上,构成了“一步一景、两季有果、三季有花、四季有绿”的“江南小镇”风景。
随着乡村环境的改善,不仅村民们的生活质量得到了提升,乡村旅游也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该村精心设计乡村旅游精品线路,并成功纳入衡水高新区精品旅游线路。
产业振兴做好“水文章” 乡村旅游增添新活力
召开村民代表会议、开展环境卫生大整治……近日,刘顺青正和村“两委”忙着为接下来的“五一”小长假接待游客做准备。
2021年,东桃园村依托保存完好的传统民居风貌,积极探索“民宿+旅游”发展模式,将原来乡村“一日游”和最初的“农家乐”,逐渐升级成城市郊区的休闲度假、健康颐养和深度体验为主要内容的田园民宿综合体,在村西建成了乡村振兴民宿示范区,让乡村旅游更加多元化,吸引更多游客全面体验游玩乐趣。
“我们还成立了阡陌农宅旅游专业合作社,带动村民增收,壮大集体经济。”刘顺青介绍。2023年,东桃园村阡陌农宅民宿入选衡水市“最美民宿庭院”。
走进小西河边的河北创鲜同富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智能化循环水罐体养殖项目基地,工作人员正用手机上的物联网智能管控平台查看罐体内的温度、水质和鱼的健康等情况。
2022年,东桃园村利用小西河水资源优势,引进了智能化循环水罐体养殖项目。该项目以高科技、生态环保为核心,通过智能循环水绿色养殖技术助力村集体经济发展,为村民增收致富开辟新路径。
“建立养殖基地只是我们探索的第一步,今后,我们将进一步完善与农户的利益联结关系,引导农户提升劳动技能和致富能力,带动当地村民就业和收入提升。”公司总经理何涛表示。
依托该项目,东桃园村建设了创鲜智能罐体循环水养殖科普实践基地,以新业态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
春季赏花、夏季采摘、秋季收获、冬季民宿……如今的东桃园村,已经形成了“吃、住、游、娱”一体化产业链,走出了一条“民俗+文化+农业”的乡村振兴新路子。
文化铸魂育乡风 文明新风润民心
文化是一个村庄的内在魅力,更是一个乡村最美的风景。
东桃园村倾力打造村民中心文化阵地,成立了锣鼓队、歌舞队等文艺队伍,每到特殊节日都会举行文艺汇演;每年端午节、重阳节,他们为全村65岁以上的老人包粽子、包饺子、演节目,弘扬敬老爱老的优良传统;每年暑假,为村里考上大学的学子发放奖学金,激励他们牢记家乡父老嘱托,立志成才、建设家乡;村里制定了村规民约和红白理事会制度,使各项事务有章可循,形成良好的村风民风……
衡水高新区工作先进村、衡水市文明村镇、河北省和美乡村建设示范村、河北省乡村旅游重点村、国家森林乡村……一项项沉甸甸的荣誉,见证着东桃园村在乡村振兴道路上的坚实步伐,也昭示着其从“环境美”到“产业兴”,再到“文化强”的跨越式发展。
刘顺青表示:“接下来,我们计划对村里的老旧房屋进行彻底改造,空出来的宅基地用于打造精品民宿小院,并建设村史馆、老年食堂、商业街等项目。同时,还计划建设国防教育基地,为村民提供更多就业创业机会,进一步壮大集体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