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阜城县“5S”工作法 探索基层治理最优解)
阜城县以“服务是最好的治理”理念,创新推行“5S”工作法,畅通基层组织神经末梢,因地制宜探索产业发展新路径,推动人居环境整治和“三治”融合,使其各放异彩,探索出了党建引领基层高效能治理的最优解。
坚强的领导班子(Strong),稳住群众“主心骨”。抓好基层治理队伍建设,着力打造靠得住、顶得上、过得硬的基层干部队伍。开展“强基提能”行动,聚焦理论学习、乡村振兴、基层治理、集体经济发展等内容开展专题培训,进行全方位的“集中充电”,不断提升“两委”班子的干事创业能力。组织开展“懂法支书”系列教育培训活动,通过集中学法、警示教育等多种方式,让党支部书记率先学法懂法、守法用法,努力把村党支部书记全部培养成法治带头人。立足实际条件,着力破解“权责失衡、小马拉大车”等基层治理难题,厘清“应尽之责”与“应减之负”的关系,让基层干部轻装上阵,聚焦主业、担当作为,促使整个基层拥有秩序与活力。
稳定增收的产业(Steady),装满群众“钱袋子”。稳定的产业是基层治理最有力的支撑。阜城县按照“优布局、强特色、延链条、促融合、提品质、可持续”的总体思路,紧紧围绕发展现代农业,充分发挥霞口镇刘老人百年梨园、崔家庙镇万亩红高粱基地和张家桥冬桃产业园的带头示范作用,打造一批集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和乡村旅游于一体的示范基地。加大对王致和、益彰酿造、阜星、云农等一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的扶持力度,打造以大产业、大园区、大龙头、大基地为支撑的农业发展新格局,推动农业产业专业化、连片化发展。发展农业产品深加工,开发鸭梨汁、梨花醉酒、鸭梨干、鸭梨醋等四大类10多个品种,以及玫瑰精油、玫瑰面膜、玫瑰细胞液等13款系列化妆品、玫瑰花冠茶等9款系列代用茶,深受市场欢迎,促进了增收。
整洁村容村貌(Serene),美化群众“生活圈”。引导、培养群众良好的生产生活习惯,构建产业共融、产权共有、村民共治、发展共享的美丽乡村发展新模式。让网格员、党员干部每周定期举行清洁志愿服务活动,清扫大街小巷、清理杂草杂物、整治坑塘等。推广“一村一业”建设,扮靓乡村,崔家庙镇东郭庄村依托千亩冬桃资源,建设了桃花源、桃花堤等景观;码头镇谭庄村依托烧饼制作的传统技艺,建设了烧饼炉、烧饼馆等;霞口镇后宫庄村依托鸭梨之乡资源,建设了特色农家院、旅游商品小店……
阳光运行“三治”融合(Sunshine),发挥群众“自治力”。紧紧围绕“自治有效、法治有力、德治有序”的发展思路,探索“三治融合”阳光、透明的治理路子。坚持自治为基,激发基层活力。以“阳光议事日”为抓手,开展“三个一”活动,(即“一月一议”,完善村民自主议事;“一村一约”,完善村民自我管理;“一月一晒”,完善村民自我监督),真正让群众的事群众说了算,村务工作、群众需求、邻里纠纷等都在议事会上解决,畅通了民意、减少了矛盾纠纷,激发村民主人翁意识。同时,制定完善了村务工作制度、财务管理制度、阳光低保制度、干部自律规定等,干部的自我监管和群众的时时监督,构成了村务监管的有效格局。霞口镇刘老人乡村振兴示范区8个村的村党支部坚持每天利用早晚时间召开阳光议事会议,经过村民商议,一个集赏花、摘果、品梨为一体的“梨乡游”专线在大运河西岸全面建成,成为农民增收的一大亮点。坚持法治为纲,筑牢治理底线。整合公安派出所和司法所的力量,实行“两所”联动共建,建立一站式矛盾纠纷化解机制,实现信息共享、资源共用。吸纳土地所、财政所等专业力量,推广“多所联动”,构建“2+N”矛盾纠纷化解新模式,先后及时排查、化解农村土地、债务、邻里、婚恋等矛盾纠纷186起,调解成功率达到98.8%。坚持德治为魂,强化软性支撑。将文明节俭操办红白事、限制高价彩礼、禁止铺张浪费等内容纳入村规民约。积极宣传身边好人、道德模范,开展善行义举、优秀家风传播活动,正面引导群众向善向上,树牢文明乡风。古城镇邀请村内威望高、公信力强、热心积极的老党员、老干部、老军人、老教师、老村医等“五老”,深入一线开展矛盾纠纷调解,参与村庄治理等工作,形成了治理合力。
科学化管理(Science),打开群众“方便门”。持续打造以网格为核心的基层治理体系,划小做实网格,选优配强网格员队伍,推动基层治理延伸到户到人,将社会矛盾化解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实现了基层社会服务资源的高效整合。通过构建“群众点单—网格接单—部门联动—网格善后”闭环管理机制,已形成“15分钟响应、2小时处置、24小时办结”的治理新速度,只需要通过电话、微信群就可以向网格员反映环境卫生等问题。截至3月底,该机制运行以来累计收到群众建议108件,排查出矛盾纠纷611件,成功调处595件,化解率达97.4%,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持续增强。
来源:中共阜城县委社工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