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途即课堂 “学”中悟成长
——我市多地学校开展丰富多彩的研学活动
三河市第九中学在福山森林公园开展研学活动。
本报记者 李新苓 文/图
探寻农耕记忆 传承红色基因
为弘扬传统文化、传承红色基因,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与团队协作能力,霸州市第二十一中学组织七年级全体学生及党员教师代表,前往岔河集乡曹庄农耕红色博物馆开展主题实践活动,触摸历史温度,汲取精神力量。
活动以“探寻农耕记忆,传承红色基因”为主题,旨在通过“行走的课堂”实现三大目标:农耕文化寻根,通过农具实物、传统技艺展示,感知劳动人民的智慧,增强文化自信;红色精神传承,在革命文物与历史场景中,感悟先辈奋斗精神,厚植爱国情怀;实践能力提升,以团队协作完成研学任务,培养观察力与思考力。
抵达曹庄农耕红色博物馆后,馆长张书华以饱满的热情开场讲解,带领学生穿越千年农耕文明。从古朴的犁耙到精巧的织机,从质朴的陶罐到泛黄的粮票,每件展品都在诉说劳动人民的创造力。学生们驻足凝视,并在互动体验区亲身体验了传统农具的使用。
走进红色主题展厅,泛黄的军装、斑驳的革命标语、珍贵的历史照片……在张书华声情并茂的讲述中,革命先辈浴血奋战的场景仿佛重现眼前。学生代表动情发言:“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我们将传承红色基因,争做新时代好少年”“原来一粒米背后有这么多故事”“我要向英雄爷爷学习,不怕困难”……
“此次研学活动让学生近距离触摸历史、感悟文化,在心底播下传承与创新的种子。学校将继续以实践育人理念为引领,让‘行走的课堂’成为学生成长的沃土,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传统文化焕发新生机。”霸州市第二十一中学校长王卫东说。
探索长城奥秘 厚植爱国情怀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香河县周庄中心小学五年级的同学们怀揣语文课本中“我是中国世遗介绍人”项目化任务的思考,踏上了黄崖关长城的研学之旅。这座见证中华民族两千多年风雨的世界文化遗产,正以它斑驳的城砖和蜿蜒的身躯,等待少年们来解读“家国情怀”的深刻内涵。
在“长城大探索”活动中,同学们用数学眼光丈量敌楼的间距,用科学笔记记录条石咬合的秘密。当课本里“瞭望口”“射口”的抽象描述变成触手可及的现实,长城顿时成了立体教科书。孩子们绘制的建筑分布图上,不仅有比例尺标注,而且用彩色便签写下“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等感悟。
在“长城讲解员”环节,孩子们化身文化宣传小使者;在黄崖关长城上,孩子们化身“文化小使者”展开研学活动。实地验证古代防御工事的精妙设计;对比寡妇楼传说与真实城砖铭文,感悟“传说寄情,文物证史”的文化真谛。这场融合建筑测量、历史重演、文物观察的沉浸式学习,让课本知识跃然眼前,使家国情怀扎根心间。当研学手册上“长城精神”的空白处被填满“团结”“坚韧”“自强”等词语时,课本中“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新的长城”有了更清晰的注解。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在实景诗词朗诵会上,长城化作天然舞台。同学们选择王昌龄《出塞》诠释边塞将士的忠勇,用毛泽东《沁园春·雪》展现革命豪情。少年们在长城上身穿校服连成蜿蜒的“新长城”,与古老城墙构成跨越时空的对话。
“当课本上的铅字变成脚下的青砖,当抽象的概念化作真实的故事,教育便完成了从知识到情怀的升华。长城这部无字史书,正在少年们心中写下新的篇章。”香河县安平镇周庄中心小学校长成国旺说。
“行走的课堂” 探索自然见真知
在文安县,兴隆宫镇小学的同学们参加了文安县第三届梨花节。
在农技人员的带领下,同学们开启了认识梨花与梨树的大门。从梨花的结构剖析,到梨树的生长习性探究,了解它们怎样历经四季轮回,才孕育出这满树繁花。同学们认真聆听,不时提出疑问。
同学们走向田间,走进研学基地大棚。他们在自然中学习,在实践中成长,不仅了解了农作物的生长,还参与了一次别开生面的农业实践活动,更深刻体会到劳动的不易和收获的喜悦。
三河市第九中学的同学们走进福山森林公园,探寻大自然的震撼之美。
登山途中,汗水浸湿后背,却挡不住同学们探索的热情。这一路,学生与自然相拥,在攀登中遇见更好的自己。
有的学生被福山森林公园的生态之美所震撼,立志成为自然环境的守护者;有的在森林徒步中感受到大自然的壮丽与神奇,梦想着有一天也能用文字描绘出这片绿色的奇迹;还有的同学在观察动植物时体会到生命的多样性,明白了保护生态、珍惜资源的重要性。
“我们致力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强健体魄和爱国情怀的新时代优秀人才。此次研学之旅,既是生动的自然课堂,更是精神的成长磨砺。同学们在探索中积累知识,在协作中凝聚团队,在攀登中淬炼意志。”三河市第九中学副校长金志说,这堂“行走的课堂”让同学们“研”有所思、“学”有所获。
庭审现场变“实践课堂”
中国人民警察大学法学院20余名研究生走进安次区法院龙河工业园区法庭,通过旁听一起长达2小时的劳动争议案件庭审,零距离感受举证质证程序的严谨性、法庭辩论的对抗性与法律适用的复杂性。
本案中,原告熊某主张因某物业服务管理有限公司未与之签订劳动合同及违法解除劳动关系应当支付双倍工资和违法解除劳动合同赔偿金、加班工资等,被告企业则出示《4050人员聘用合同》进行抗辩。庭审中,原、被告围绕双方是否存在劳动关系、加班记录的举证责任、是否违法解除劳动关系等争议点展开“交锋”,6组证据材料、1名证人证言相继呈现。书记员同步示证系统的操作、法官对举证期限的严格把控,让学生们直观感受到“证据裁判原则”在实践中的运用。
“原来法庭辩论不是简单的慷慨陈词,而是紧扣证据与法条的理性交锋”,一位旁听学生在庭审笔记中写道。主审法官在法庭调查阶段多次释明举证责任分配规则,于辩论环节精准归纳“是否违法解除劳动关系”等三大争议焦点,并在最后陈述时引导当事人理性表达诉求。
庭审结束后,法庭特别设置问答环节。学生们就劳动争议案件中单位的举证责任、《劳动合同法》第四十条的适用边界等问题与法官进行深度交流。
目前,安次区法院已与两所高校建立常态化合作机制,今年以来累计为100余名法学学生提供庭审观摩、案例研讨等实践场景。
不负春光,研学正当时。连日来,我市多所中小学相继开展丰富多彩的研学活动。围绕“红色教育”“爱国主义”“探索自然”“庭审课堂”等主题,一场场集探索、互动、体验于一身的研学活动,让读万卷书和行万里路碰撞出不一样的火花;让学生们在“行走的课堂”中坚定信念、增长见识、收获新知,在研中学、学中思、思中行,提升实践能力和综合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