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京津冀农业协同奏响“鲜”活振兴曲)
郑晓莉
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宏大叙事中,净菜产业正以“从田间到舌尖”的加速度,重塑区域农业经济版图。
在香河中农智慧农业示范基地,5000袋秀珍菇在恒温恒湿的“标准间”里整齐生长,通过“净菜进京”,每天为北京多家团餐企业提供3至5吨的蔬菜。而在廊坊,香河并非孤例。从永清的西红柿上市期间能占到北京市场的80%以上,到固安县“1小时精品蔬菜供应链”的构建,再到廊坊“廊农优品”品牌首秀京城,进而到近期三河市京东净菜速冻项目的破土动工,一幅农业现代化转型的生动画卷正在徐徐展开。
近年来,我市全面深化与京津协同发展,围绕首都“菜篮子”市场需求,推进河北农产品“进京行动”,积极建立“菜篮子”产品生产基地,目前,共建立京津“菜篮子”产品应急保供生产基地240家、建成省级环京周边蔬菜生产基地20家。作为河北的主要供京产地,廊坊市坚持以市场为牵引,壮大蔬菜产业链,提升农产品附加值,不断强化北京市场消费网络与廊坊市生产供应网络的适配与对接。目前,全市已建立净菜加工企业18家,年产净菜11.4万吨,同时通过一系列资源高度整合与优化配置,让人流、物流、信息流等要素加速流通周转,净菜“进京之旅”实现了订单式供应、专车专线、定时定点、当日摘当日达,形成环京1小时精品蔬菜供应链,成为供应北京蔬菜市场的重要力量。
而净菜产业的进化远未止步。
从“菜园子”到“菜篮子”的保鲜革命。净菜产业的崛起,本质上是科技对传统农业的深度改造。中农智慧(香河)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的智能化温控菇房,将秀珍菇生长环境参数精确到ppm级别;固安县兴芦集团通过冷链加工与工业化流水线,实现蔬菜从采摘到餐桌的“24小时保鲜圈”。这些技术突破不仅让京津市民的餐桌更“鲜”,更让农业生产摆脱了“看天吃饭”的桎梏。当物联网、大数据、冷链物流等现代技术深度嵌入农业链条,农产品价值得以在全产业链中最大化释放。
从“单打独斗”到“抱团发展”。三河市“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通过订单化生产将5000亩蔬菜基地纳入现代化产业链,农民年均增收超万元。这种模式破解了小农户对接大市场的难题,更通过标准化生产提升了产品附加值。固安县12家净菜加工企业的集群效应,则让分散的产能汇聚成规模优势,年净菜产量超8万吨,成为京津市场的“中央厨房”。
从“土特产”到“金招牌”的价值跃升。“廊农优品”以政府背书+市场运营模式打造区域公用品牌,固安依托6000亩番茄基地构建“原味一号”IP,这些实践印证了品牌化对农业增效的乘数效应。在消费者对食品安全与品质需求日益攀升的当下,品牌成为农产品突围市场的核心密码。当“廊坊味道”“固安番茄”等地域符号与现代消费理念深度绑定,农产品便完成了从初级产品到文化符号的蜕变,溢价空间随之打开。
从“保供应”到“引潮流”。随着消费者对预制菜、轻食等新需求的涌现,净菜企业正从单纯提供食材向提供“解决方案”转型。三河速冻净菜项目的投产,恰逢其时地填补了这一市场空白。当净菜产业与健康饮食、智慧厨房等新消费场景深度融合,农业将不再是简单的“生产者”,而是成为连接城市生活与乡村振兴的枢纽节点。
净菜产业的进化,是京津冀农业协同发展的缩影。从科技赋能到品牌突围,从产业协同到民生改善,这一产业正以“鲜”活姿态,书写着乡村振兴的新篇章。当每一棵蔬菜都承载着技术赋能、品牌溢价与产业协同的复合价值,京津冀的“菜篮子”必将装满更多高质量发展的希望。未来,这片土地上的农业故事,将不仅是“种得好”的传奇,更是“卖得俏”“活得好”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