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临漳县职教中心春意盎然的校园里,张老师像往常一样夹着教案走向教室。而此刻,他的造血干细胞正在远方的患者体内重燃生命之火。
“配型成功的几率那么低,没想到我会这么幸运”
时间拨回2018年那个阳光明媚的日子。当学校组织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招募时,张老师毫不犹豫地挽起衣袖,在志愿捐献同意书上签下名字。“既对身体没有影响,又能救人,干嘛不试试呢?”张老师回忆道。这枚承载着生命希望的“种子”,就此深埋进他的血液中。
七年间,三次初筛匹配的来电如同候鸟的问候,总是在带来片刻期待后归于平静,直到2024年岁末,红十字会的电话再次响起。“配型成功的几率那么低,没想到我会这么幸运!”短暂的惊喜过后,他的心情很快平静下来。“就当是一件平常事去做吧。”他笑着说。
“动员剂反应是正常的,没什么可担心的”
捐献前的体检和准备工作按部就班地进行着。为了促进造血干细胞的生成,张老师需要连续5天注射动员剂。药物的副作用让他出现了头疼、腰酸等不适反应,但他从未动摇。“知道这是正常反应,也就没有担心。”他轻描淡写地说道。
“之前有两位同事捐献过,听他们讲述整个过程科学规范,就像给身体做次‘生命备份’。”
捐献当天,张老师躺在采集室的床上,血液从他的手臂流出,经过血细胞分离机提取造血干细胞后,再回输到体内。整个过程持续了4个多小时,他始终保持着轻松的心态。“跟献成分血差不多,只不过时间长点。”他笑着对前来探望的同事说。
“我只是做了我能做的事”
张老师的善举并非偶然。作为一名教师,他始终以行动诠释着责任与爱心。学校领导得知他要捐献造血干细胞后,给予了全力支持,调整了他的课程安排,确保他能安心完成捐献。张老师的家人虽然起初有些担忧,但在他的耐心解释下,最终也理解并支持他的决定。
“我只是做了我能做的事。”张老师的话语朴实却充满力量。他不知道受捐者的姓名,也不清楚对方身在何方,但他知道,自己的这份善意或许能挽救一个濒临破碎的家庭。“如果有一天对方康复了,希望能听到他的好消息。”他微笑着说。
至此,张老师成为了中华骨髓库第19861例、河北省第835例、邯郸市第210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