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7日清晨,北京的天空泛着淡淡的鱼肚白。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总医院造血干细胞采集室里,血细胞分离机发出轻微的嗡鸣,这个31岁的保定姑娘,此刻正以最特别的方式与一位素未谋面的生命相连。
这份特殊的“髓缘”,始于九年前的一次心动。
2013年,还在大学就读的王女士第一次踏上献血车。当温暖的血液缓缓流进采血袋时,这个瘦小的姑娘忽然觉得,自己平凡的生命也能绽放出照亮他人的微光。此后十年间,她从校园到职场,从石家庄到北京,一直坚持参加无偿献血活动,并获得了全国无偿献血奉献奖银奖。
命运的起因发生在2016年的一天。正在刷手机的王女士突然被一条推送击中——“加入中华骨髓库,给血液病患者多一份希望”。视频里,接受移植的小女孩在阳光下奔跑的画面,让她瞬间红了眼眶。“原来除了献血,还有另一种延续生命的方式。”随后,她便主动留下血样,加入了中华骨髓库。
“入库后,其实没太把这件事放在心上。”王女士坦言,她知道非亲缘造血干细胞配型成功的概率很低,只有几万甚至十几万分之一。然而,命运总是眷顾那些心怀善意的人。今年3月,一通来自红十字会的电话打破了平静的生活——她与一名患者初步配型成功。
“当时真的很激动。”回忆起接到电话的那一刻,王女士的眼睛依然会发亮,“当得知我是唯一一个与患者配型成功的人时,心底突然升起一种强烈的责任感。这不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而是一个具体的、需要我去帮助的生命。”
接下来的日子里,为了以最佳状态完成捐献,一向瘦小的王女士开始给自己“进补”——增加营养,调整作息。她笑着说:“平时工作忙起来经常随便应付三餐,这段时间我特别注意饮食均衡,还坚持早睡早起,感觉整个人都精神多了。”
捐献需要专门请假,当王女士向公司说明情况时,出乎意料地得到了全力支持。“领导说这是救人一命的好事,让我安心准备,工作上的事情他们会安排。”同事们的关心也让她倍感温暖,“大家经常问我准备得怎么样,需不需要帮忙,让我觉得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采集过程持续了5个多小时。王女士顺利完成捐献,成为了中华骨髓库第19862例、河北省第836例、石家庄市第243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
当被问及受捐者的情况时,王女士轻轻摇头:“按照规定,我们不能知道对方信息。但我衷心希望他/她能早日康复,好好生活。这份特殊的‘生命缘分’,我会永远珍藏在心里。”
在这个春意盎然的四月,一个普通女孩用她的善良和勇气,诠释了生命最动人的意义。王女士的故事告诉我们:在这个世界上,最温暖的力量往往来自普通人的非凡选择;而生命最美的模样,就是当它成为另一个生命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