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冀州区,一场以党建为纽带的产业变革正悄然推动医疗器械与康复辅具产业向高端化、集群化迈进。作为北方地区重要的县级康辅器械生产基地,冀州区通过“党建链”深度融入“产业链”,激活创新动能,赋能产业升级,探索出一条党建引领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径。
组织筑基,党建链串起产业集群
冀州区医疗器械和康复辅具产业历经60余年积淀,现有生产企业312家,经营主体4500余家,配套企业100余家,形成从研发到销售的完整产业链。为破解企业“单打独斗”难题,当地创新构建“产业链党委+链主企业+上下游企业”组织体系,整合职能部门、科研机构及金融机构资源,成立功能性产业链党委,设立联席会议制度,推动政策、技术、资金等要素精准对接。通过“覆盖攻坚行动”,实现链上企业党组织应建尽建,培育出20余个党建示范点,将党的组织优势转化为产业发展凝聚力。
服务赋能,破解发展堵点
产业链党委化身“红色服务队”,搭建产、学、研、金、服一体化平台。针对企业融资难题,协调金融机构推出定制化信贷产品;联合省药品医疗器械检验研究院设立冀州实验室,产品检验周期压缩至45个工作日,助力注册提速。通过“共享智造”模式,20余家企业共享喷涂工厂,降低生产成本30%,推动护理床、轮椅等四大单品国内市场占有率超20%。2024年,全区电商销售额突破170亿元,智能手杖、远程护理床等创新产品通过跨境电商平台远销欧美。
创新协同,激活产业生态
以党建联建促技术联创,冀州区推动链上企业与河北工业大学等科研机构共建智能康复装置研发中心,攻关3D打印人工耳蜗电极、AI辅助诊断系统等前沿技术,累计获专利539项,参与制定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团体标准15项。在“京津冀康复辅具智能制造产业园”内,60余个高端项目落地,站立康复训练床、额贴式睡眠记录仪等产品填补行业空白。3月20日至22日,在北京举办的医疗器械和康复辅具“走出去”巡展活动,更吸引北京、深圳等地36家医疗机构达成合作,推动产业从“制造”向“智造”跃升。
向“新”而行,打造县域经济新标杆
如今的冀州,医疗器械和康复辅具产业年产值突破70亿元,带动就业超4万人,成为区域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通过推动15项国家及行业标准落地实施、实现千余款产品迭代升级,产业链整体竞争力持续增强。未来,冀州将持续深化“党建链”与“创新链”“人才链”“资金链”四链融合,瞄准高端医疗装备、智慧康养等新赛道,加速构建千亿级产业集群,为县域经济转型升级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发展范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