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姚大哥第一次走上献血车,挽起袖子,献出了400毫升全血。那时的他或许没有想到,这个简单的举动会成为他坚持15年公益之路的起点。
“因为我多年献血的原因,我的家人曾在手术需要输血时受益,渡过了难关。”姚大哥说,“从那时起,我就更加坚定要一直坚持献血,做更多公益,用自己的力量回报社会。”
15年来,他累计献血4800毫升,相当于一个成年人全身的血量,荣获了全国无偿献血奉献奖铜奖。但对他来说,奖章只是见证,真正让他坚持的,是那份“能帮一个是一个”的朴素信念。
2013年,在一次献血过程中,姚大哥偶然了解到造血干细胞捐献可以挽救血液病患者的生命。几乎没有犹豫,他留下了血样,加入了中华骨髓库。
“当时工作人员说,配型成功的概率只有几万甚至十几万分之一,很多人一辈子都等不到捐献的机会。”姚大哥回忆道,“但我想,万一呢?万一有一天能救人一命呢?”
这一等,就是十二年。
期间,他曾两次接到配型成功的电话,但都因患者病情变化或体检指标未达标而未能完成捐献。“每次接到电话都很激动,但最后没能帮上忙,心里特别遗憾。”他说。
今年3月,电话第三次响起。当红十字会工作人员告诉他,他与一位血液病患者高度匹配时,姚大哥没有丝毫犹豫:“这次一定要成功!”
为了确保捐献顺利,一向饮食随性的姚大哥开始严格控制自己的生活习惯。
“我最爱吃辣,但听说辛辣食物可能影响捐献,我就一口都不碰了。”他笑着说,“酒也戒了,每天早睡早起,努力把身体调整到最好的状态。”
妻子打趣他:“平时劝你少吃辣都不听,这次倒是自觉。”姚大哥却认真地说:“人家等着救命呢,可不能因为我的一点疏忽耽误了。”
4月11日,在石家庄平安医院的造血干细胞采集室,姚大哥安静地躺在床上,血液缓缓流经血细胞分离机,提取出珍贵的造血干细胞。
“听说移植成功后,患者的血型会变得和我一样。”他望着采集袋里红色的液体,眼神温柔,“感觉就像多了一个‘血脉亲人’。”
四个多小时后,采集顺利完成。这份“生命的种子”被小心翼翼地放入专用运输箱,以最快速度送往患者所在医院。至此,姚大哥成为了中华骨髓库第19810例、河北省第832例、邯郸市第208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其实我没做什么特别的事,只是做了自己能做的。”姚大哥说,“但如果我的经历能让更多人了解造血干细胞捐献,愿意加入中华骨髓库,那就更好了。”
姚大哥的故事,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却因平凡中的坚持而格外动人。从受助者到助人者,从一次献血到三次配型成功,他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善念如灯,照亮他人”的真谛。
在这个世界上,有些缘分,始于偶然,却因善意而绵长。姚大哥的造血干细胞,或许只是医学上的一次匹配,但在生命的维度里,却是一次温暖的“重逢”——让陌生的两个人,从此有了相同的血型,相同的生命温度。
这,就是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