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春光无限好,耕作正当时。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为农业现代化锚定方向。高效率、智能化农机,作为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典型代表,正深刻改写着春耕图景。
如今,广袤田野在明媚春光中生动书写着“藏粮于技”的时代答卷。在田间,北斗导航凭借厘米级精度,重塑着农机的作业轨迹;在荒山,百公斤级无人机精准吊送树苗,让绿色不断延伸。这场由智能农机掀起的“效率革命”,不仅是技术的更迭,更是农业生产理念的革新。
让我们跟随记者一起走进位于怀来县大黄庄镇的民丰合作社,从170台农机背后的“三本”春耕账中,清晰感受全市农业生产的新变化。
在张家口怀来县大黄庄镇,57岁的赵成宇站在民丰合作社的农机停放场上,望着整齐排列的170余台(套)农机设备,掰着手指头算起了一本“春耕经济账”——从2014年创办农机合作社至今,这支“钢铁军团”已累计投入超两千万元,但在他看来,“每一分钱都花在了刀刃上”。从第一台北斗导航拖拉机到百公斤级无人机,从传统播种到智慧服务,这位农民出身的合作社带头人,用十年时间书写了一部现代农业装备的升级史,也见证了我市农业从“靠天吃饭”到“科技赋能”的深刻变革。
一本补贴账
去年,民丰合作社的农机采购清单上,增添了两台牧神收割机,这两台“大家伙”总价高达60万元。但让赵成宇欣慰的是,通过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合作社获得了十多万元的补贴资金,相当于每台成本直降20%。“这补贴可帮了大忙,大大减轻了我们购置设备的资金压力。”赵成宇抚摸着机身,语气里透着精打细算的踏实。
民丰合作社的农机购置账本里,补贴始终是“重头戏”。2015年购入首台收割机时,赵成宇便尝到了甜头:“当时单机价格18万,中央加地方补贴实际支出少了近6万。”如今,合作社累计享受农机购置补贴超200万元,几乎覆盖拖拉机、旋耕机、秸秆回收机等所有农耕设备。
近年来,我市积极落实国家农机购置与应用补贴政策,对农民和农业生产经营组织购置先进适用农业机械给予补贴,以鼓励和支持农业机械化发展。市农业农村局在农机补贴工作中,不断优化流程、加强监管,确保补贴资金精准发放。从申请受理、审核公示到资金兑付,各个环节紧密衔接,让符合条件的购机者能够及时拿到补贴。同时,积极宣传补贴政策,提高农民知晓度,引导农民合理购置农机,推动农业机械化水平提升。仅2024年,我市共发放农机购置补贴资金8079.509万元,补贴机具13793台(套),受益户数达10178户。
在政策支持下,民丰合作社有了更充足的资金不断更新和扩充设备,提升农机作业能力,为农业生产提供更坚实的保障。
一本技术账
“过去开拖拉机播种,一天最多作业50亩,现在装上北斗终端,效率翻倍不说,直线误差不超过2厘米!”合作社农机手老李的直观感受,折射出民丰的“智慧转身”。目前,合作社播种拖拉机全部搭载北斗导航系统,播种环节实现厘米级精准作业,每亩可节约种子10%、化肥15%。
“在春耕春播作业中,北斗系统不仅能极大提高作业效率,还能通过传感器实时监测耕作深度和播种情况,减轻机手劳动负担,确保机械化作业质量,避免出现耕整地不到位或缺苗断垄的问题。与国外导航系统相比,北斗导航性价比高、价格便宜。”农机推广站站长张益德告诉记者,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到,支持北斗智能监测终端及辅助驾驶系统集成应用。首次将北斗系统写入中央一号文件,对未来推动北斗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无人机技术的突破更让赵成宇兴奋。早在2015年,民丰合作社就购入了第一台无人机用于飞防作业,成为当地较早尝试无人机在农业领域应用的组织之一,“当时无人机载重只有20公斤,仅能用于农药飞防工作。”赵成宇回忆到。如今,采用防摇摆技术的百公斤级无人机已成为农业生成的主力。这些技术加持下,无人机的应用场景也更广泛了,甚至还能完成很多“跨界工作”。
我市近年来大力发展光伏产业,众多光伏电站建设项目需要将光伏板运输到指定位置。民丰合作社的无人机凭借精准定位和大载重能力,出色地完成了运输任务,为光伏项目建设节省了大量时间和人力成本。去年,我市一生态修复项目中使用无人机吊送树苗,该项目负责人介绍,无人机一架次就可吊5棵3米高的柏树,50架次就能完成过去20人的工作量,成本降低80%。当时现场使用了20台无人机,日均运输树苗3000棵,成为荒山披绿的“空中主力”,大大缩短了工期。
新技术的应用,让民丰合作社的农机设备如虎添翼,不仅提高了作业效率和质量,还拓展了业务领域,为合作社带来了新的经济效益增长点。
一本服务账
民丰合作社的农机服务范围早已不限于大黄庄镇,而是辐射到了怀来县全域及周边地区。在春耕时节,合作社的拖拉机、播种机穿梭在田间地头,为农户提供耕地、播种一体化服务。秋收季节,收割机、青储机等设备齐上阵,确保颗粒归仓。
曾经合作社成员用小拖拉机进行耕作,每天每人最多耕20亩地,一亩地收费约六七十元。后来赵成宇将小拖拉机全部换成了大型拖拉机,每人每天能耕50亩,收费也降至每亩40元。“效率提上来,成本也降低了。”赵成宇说,“原本3天才能干完的活,如今半天就能搞定,可以多接不少单!”为了更好服务当地农户,合作社还会将买回来的农机进行改造,改造后会更加适应当地土壤和地形。并根据不同的作业环节和服务项目,推出播种、田间管理到收割的“一条龙”式服务,为农户提供更优惠的价格。
随着服务范围的不断扩大和服务质量的提升,民丰合作社的知名度越来越高,订单源源不断。去年,合作社的农机服务营业额突破千万。“我们的目标是打造一支专业、高效、服务优质的农机服务团队,为更多的农户和农业企业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带动大家一起增收致富。”赵成宇对合作社的未来发展充满信心。
从补贴政策带来的成本降低,到新技术应用实现的效能提升,再到广泛的服务产出创造的经济效益,民丰合作社投入资金购置农机这笔账,算得明明白白。账本上跳动的数字,既是合作社十年发展的注脚,也映射着中国农业现代化的铿锵步伐。
“再过十年,无人机会更加精准的自动识别作物长势,农机全程无人作业。”望着窗外起飞的无人机,这位老农的眼里,映出一片更辽阔的田野。(记者 王映华 通讯员 马蕾)
时评
科技赋能,打开农业发展新天地
北斗导航系统让播种机实现厘米级精准作业,百公斤级无人机在荒山与光伏电站之间架起“空中走廊”……这些充满未来感的农业场景,真实地发生在张家口火热的春耕现场,勾勒出传统农业向智慧农业转型的清晰轨迹,折射出科技改变生产方式、赋能乡村振兴的无穷力量。
当下,5G网络、大数据、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正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为传统农业转型发展注入“数字动能”。从“智慧种地”带来的种子和化肥消耗大幅降低,到通过数据分析,优化种植策略,有效提升土地产出效率;从远程操控、人机协作打破农业生产的时空限制,到各种“黑科技”在农业生产中大显身手,这不仅表明科技能够显著提升农业的生产效率,更意味着其能够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重塑农业产业的价值链。
科技不仅是生产效率的“加速器”,更是应对农业生产风险的“压舱石”。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指出,“推进农业科技力量协同攻关”“以科技创新引领先进生产要素集聚,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为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指明了关键着力点。如何以开放的姿态拥抱科技,积极探索科技与农业生产深度融合的新路径,还需要广大农业工作者主动转变观念,在学习思考、合作借鉴中向着新技术、新设备靠拢,不断提升自身科技素养。
用“科技之笔”写好乡村振兴这篇大文章,需要坚持因地制宜,统筹产业、人才、生态、文化等资源,更好发挥信息化对农业生产的驱动引领作用,不断提升农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具体而言,各级职能部门要加大对农业科技研发的投入力度,通过激励手段与优惠政策共同发力,助力技术攻关,促进设备更新,激发农业经营主体采用新技术的积极性。同时,也要发挥好桥梁纽带作用,引导农业经营主体加强与科研机构、企业的合作,共同推动农业科技创新,形成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协同创新机制,从而更好地应对市场的变化与挑战。此外,加快农业科技人才培养,也是推动农业转型升级的关键。加大产学研合作力度,完善农业人才激励机制,让更多优秀人才扎根农村、献力农业,投身农业科技创新,为农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动力。(王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