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礼的特殊选择
4月7日清晨,石家庄的春风还带着些许料峭。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的采集室里,21岁的小李安静地躺在床上,连接着血细胞分离机的导管。随着仪器规律的嗡鸣声,承载着生命希望的造血干细胞缓缓汇入采集袋。这个特殊的场景,与他三年前的生日记忆悄然重叠。
2022年3月19日,刚刚成年的小李来到廊坊市血站,攥着身份证的手微微沁汗。学医的他明白,这份特殊的“成人礼”不仅是对生命的致敬,更是医学生誓言的最好践行。过程中,他听到医护人员轻声科普:“要不要多留8毫升血样?或许能挽救一个血液病患者的生命。”这个建议像一粒种子,在少年温热的心田悄然生根。
生命接力的奇妙缘分
今年3月初,小李接到了一通特殊的电话。“您与一位血液病患者初配成功。”红十字会的工作人员这样说。惊讶又掺杂着些许激动,小李毫不犹豫答应捐献。作为医学专业的学生,他比谁都清楚这概率有多低,也更加珍视这个来之不易的机会。
更令人惊叹的缘分在3月19日翩然而至。当红十字会工作人员告知采集日期时,小李反复确认着手机日历——这个日期不仅是他21岁的生日,更是三年前他加入中华骨髓库的纪念日。“这大概就是生命的轮回。”他笑着说。“患者收到的不仅是造血干细胞,更是一个重生的希望。”
以爱为名的生命馈赠
4月2日,小李在廊坊市红十字会工作人员的陪同下来到石家庄,开始为捐献做最后的准备——注射动员剂。因个体差异,注射后小李出现了乏力、腰疼的情况,但他始终坚持不服用任何缓解的药物。“就像等待新芽破土的种子,总要经历些阵痛。”面对医护人员的关切,他反而安慰道。这个平时生龙活虎的大男孩,此刻像守护珍宝般守护着体内涌动的生命力量。
采集当天,床边的血细胞分离机规律作响。小李的目光始终追随着那袋逐渐充盈的“生命种子”,红色的液体象征着新的希望。“听说受捐者是家里的顶梁柱。”他的声音有些哽咽,“希望这些造血干细胞能给他带去希望,也给他的家庭带去温暖。”
经过4个多小时的采集,小李成功捐献了285毫升造血干细胞混悬液,成为了中华骨髓库第19778例、河北省第831例、廊坊市第35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小李抱着上面印有“为了拯救患者的生命,您于2025年4月7日捐献了造血干细胞。您的这一人道善举使患者获得了重生。”字样,承载着生命重量的荣誉证书,心底油然升起一份责任与自豪。
春日的阳光穿过窗户,照在小李的脸上,他坚定地表示,如果以后再有需要自己捐献的机会,依旧会义无反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