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燕京八绝之京绣:非遗“针”功夫 指尖“绣”传奇)
京绣是以北方民间刺绣为基础的一门古老的中国刺绣工艺,曾和"苏、湘、顾"并称为"四大绣",其历史可追溯到唐代。因大量用于宫廷、贵族的服饰装饰,又名宫绣,在明清时期达到发展高峰,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燕京八绝”之一。
京绣色彩绚丽,绣工精巧,选料贵重。历史上京绣主要服务于皇家,所以在绣品颜色和图案纹样的运用上极其讲究,主要色彩是黑、黄、红、蓝,黑为玄,黄为权,红为喜,蓝为贵。纹样以龙凤为主,文化内涵丰富,寓意吉祥,讲求 “图必有意,纹必吉祥”。
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京绣制作技艺传承人代海光:“咱们的龙袍,为什么叫九五至尊,就是说有九条大龙、五条小龙,旁边另外配一些吉祥八宝、吉祥如意的东西。”
京绣制作前,要先将所绣图样描在蜡纸上,然后用针在蜡纸上沿着图样的轮廓线扎出细密的小孔,铺上一层特制的粉,用刷子刷一遍,将纹样留在布料上,再运用各种针法织绣。
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京绣制作技艺传承人代海光:“过去都是手工画稿,用墨汁在布料上去直接画,那会儿清朝有记录的就是画一件龙袍需要3个月的时间,才能把这一件龙袍的纹理画出来,画在布上,然后人们再按这个图再绣,现在就是说人们改良了都想批量生产。”
京绣以材质华贵著称,一般选用最好的绸缎为面料,而绣线除了以蚕丝所制成的绒线外,还用黄金、白银锤箔,捻成金、银线,大量使用在服饰绣品中。
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京绣制作技艺传承人代海光:“咱们京绣的特点就是用料讲究、工艺精湛,用料的金线就是纯金的,用的布料是纯的蚕丝织成的布料,包括绣的线也是金线、银线、丝线,都非常讲究。”
京绣工艺精湛,针法多样,融汇了各派所长,严谨而有变化。在刺绣的针法运用上以盘金、打籽、平绣、圈金为主,绣品讲究平、光、齐、运、和、顺、细、密,显示出高贵华美的宫廷韵味。
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京绣制作技艺传承人代海光:“其中手法先以金银线盘成固定花纹,然后用色线绣在固定的平面上,这种绣法叫盘金,在中国的绣品中独一无二,尽显皇族气派,充分体现了富贵精美的宫廷审美。”
针法遒劲有力、排列整洁、针针到位,展现着京绣绣艺的高超,其中最好的针工为“平金打籽”绣。这种绣,是以真金捻线盘成图案,结籽于上,十分精致华贵。
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京绣制作技艺传承人代海光:“打籽绣跟平绣的区别就是它绣的时候把线提上来,栓一扣再钉下去,第一是有立体感,第二比较结实。在日常生活中,比如说用在服装上,它不怕磨也不怕刮的,也比较实用,实用性强一些,但是比较费工。”
从皇家的龙袍凤衣,到官家的官服饰品,再到民间的服饰用品,京绣在中国已传承千年,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而今,京绣这项非遗技艺正在时代的发展中被守护、被传承,继续续写传奇。
记者:孙海娇 蒋尧 郭子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