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河北省首个国家级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在保定市加紧建设 “智慧眼”,如何守护白洋淀水生态)
保定日报记者 李岩
阳春三月,春意盎然。水利部白洋淀流域水生态保护与治理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在我市建设正酣。
在水利部2024年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筹建)21家认定单位中,白洋淀流域水生态保护与治理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是华北地区的唯一站点,也是全省首个国家级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包括易县崇陵水土保持监测站、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定兴生态环境综合观测研究站、白洋淀湿地水域观测站三个核心站区。
白洋淀地处“九河下梢”,上游流域90%以上在我市境内。水利部白洋淀流域水生态保护与治理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究竟有哪些硬核监测技术,承担着怎样的研究工作,对于白洋淀流域水生态保护有什么重大意义?带着这些疑问,记者开启了解惑之行。
3月30日,记者走进白洋淀流域上游的易县崇陵水土保持监测站,令人意外的是竟听到沟道里哗哗的流水声。眼下既不是雨季,又没有下雨,上游也没有水库,沟道里的水是从何而来的呢?“易县崇陵水土保持监测站所在的崇陵小流域面积6平方公里,由于水土保持做得好,即便是汛期后土壤里的水也比较饱和。水从土壤里缓缓渗到沟道里,再通过河流水系补充到下游,最后汇入白洋淀。”市水土保持试验站站长王洁介绍,崇陵水土保持监测站的重点工作就是研究如何在白洋淀上游涵养水源,为下游淀区最大限度地天然补水。
爬上山坡,一片油松林出现在眼前,这里面隐藏着各种高科技观测仪器和设施:坡面径流泥沙自动监测仪、土壤水分-地表地下产流自动监测仪、土壤水势自动监测仪、土壤入渗观测仪、土壤蒸渗仪……
“这些设备是我们监测易县崇陵小流域水源的‘智慧眼’。植物需要多少雨水、地表流走多少雨水、渗入到土壤里多少雨水、顺着土壤补给多少地下水等,这些空中、地表、地下看得见看不见的水源数据信息,可以一目了然。”王洁告诉记者,通过监测崇陵小流域水土保持、水循环、水资源利用情况,研究如何在流域上游山区固土保水、涵养水源、雨洪集蓄利用、削减洪峰、延缓径流等,目的是保持白洋淀上游河道长时间有水。目前,崇陵小流域治理成效已初步显现,进一步深入研究后,他们将把治理成果和措施推广到整个白洋淀流域。
易县崇陵水力侵蚀重点观测站优化布局工程和崇陵小流域综合治理提质增效项目,已于去年9月开工建设。项目总投资约1600万元,建成后可以提供更完善的试验场景及体系,有利于数据整合以及纵深研究。
易县山区东南方向约50公里的平原地区,是定兴生态环境综合观测研究站。站内40米高的综合观测塔格外显眼,塔上碳通量等观测仪器设备正在7×24小时不间断进行自动测定。“这是目前雄安新区毗邻地区及白洋淀流域地区首个长时间序列高分辨率碳通量数据库。碳通量是碳循环研究中一个重要指标,一般是指在单位时间内通过单位界面的二氧化碳量。例如,某生态系统碳通量,是指该生态系统在单位时间单位面积上与大气之间的碳交换量,可用来反映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以及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等通过呼吸作用释放二氧化碳的过程与强度。”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资源利用与环境修复重点实验室副主任李宇介绍。
为了便于直观了解,李宇点开一张2020年至2024年的生态系统碳通量逐日累积统计图解释道:“正值表示排放,负值表示吸收,其中蓝色曲线(Reco)表示由于生态系统呼吸作用而释放二氧化碳到大气;灰色曲线(GEE)表示生态系统通过光合作用从大气中吸收二氧化碳;橙色曲线(NEE)为生态系统净的碳吸收(碳汇),即光合碳吸收与呼吸碳排放的差值。综合数据显示,生态系统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逐年增加,平均每年每平方米固碳近400克,固碳水平好,这表明定兴站观测区域的生态质量呈现逐年向好态势。”
定兴观测站由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和定兴县政府共同建设,旨在通过探索“政产学研用”融合发展模式,构建白洋淀流域上游人类活动——生态环境基础数据于一体的实时动态综合观测研究基地,为雄安新区及白洋淀上游地区的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和绿色低碳发展提供科学大数据依据。
据了解,白洋淀湿地水域观测站主要在生态水文演变、江河湖库生态系统多要素演变、地下水运动规律方向上,开展湿地和湖泊水质的变化研究、水体理化及物质循环机制研究,同时对增加湿地旅游开发、生产建设项目等人为活动对湿地生态影响进行专项调查。随着白洋淀流域水生态保护与治理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建设不断加快,功能不断完善,流经我市入淀的水源将会更多更净,白洋淀也会更清更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