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协同发展的“首衡模式” 从产业承接高地到协同共赢新标杆)
从承接北京外迁产业的“菜篮子”工程,到辐射13个省份的全国农产品流通枢纽,首衡高碑店市场以科技赋能、产业协同、绿色发展为笔,打造了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首衡模式”,为京津冀协同发展开创了新格局。
▲高碑店融媒体中心实习记者 田佳明:我现在的位置是在首衡特大城市应急物资中转站内。在现场,我们可以看到车流不断,各式货车穿梭在各个档口之间,这里的商户们,一大早便忙着装车、卸货,来自全国各地的农副产品在这里汇聚,24小时内即可抵达京津冀地区的各大商超。
首衡特大城市应急物资中转站自2024年12月启动运营后,全天候保障了京津冀1.1亿人7天以上农产品供应不断档。从“首都疏解承接地”到“协同共赢生态圈”,首衡高碑店市场以十年磨一剑的韧劲,成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一个缩影。
2014年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在此之前潘正霞在北京做蔬菜批发生意。2015年,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一年后,她来到首衡高碑店国际农产品交易中心实地考察,经过仔细核算后,她便把在北京的批发生意迁到了高碑店。
▲唐记北京荣中友信蔬菜经营部负责人 潘正霞:以前卖货主要针对北京市区,来到高碑店后销售范围更广,像河北、北京、天津、内蒙古、东北三省等,生意越做越大、越做越红火。
▲“孙蜜”运营中心负责人 乔晓林:我们孙蜜自2020年从北京迁入高碑店,5年时间销量增长15倍,品牌快速成长为中国蜜瓜行业的领军品牌。而且首衡市场不光提供了一流的市场环境,还支持我们在新疆、海南等地建立了种植基地,打通上下游产业链,不断为我们事业的发展赋能。
像潘唐记、孙蜜这些企业一样,共有7200多家从事农副产品商贸生意的企业、5.2万从业人员,在过去十年间陆续从北京迁入高碑店。如今,最早一批入驻首衡高碑店市场的商户,生意规模翻了数倍甚至数十倍,经营地域也日益扩大。
▲首衡农副产业集团副总裁 杨建飞: 在践行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过程中,首衡高碑店市场从2015年起,陆续承接了北京水果、蔬菜、干副、花卉、五金、冻品等批发市场外迁,成为京津冀协同发展中最具活力的产业承接平台,已经成为全国最大的单体农产品批发市场。
从2021年起,首衡高碑店市场已经连续三年位居全国农批市场百强排行榜第一,2024年交易量1910万吨,交易额1410亿元。在首衡集团看来,承接产业疏解、打造“京津冀协同发展承接转移示范基地”只是协同发展的第一步。“承接产业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和民生保障,”杨建飞说,“要实现真正的“协同”发展,必须要有更高的站位、更深的理解、更长远的追求。”
首衡高碑店市场运营以来,带动了保定地区近10万人就业,增加周边居民年收入8-10万元,有效助力了乡村振兴。另一方面,作为京津冀地区最大的“菜篮子”“果盘子”“肉案子”“大冰箱”工程和全国农产品中转集散重要枢纽,市场辐射了北方13个省市自治区,服务保障人群超过4亿人。
▲首衡农副产业集团副总裁 杨建飞:协同发展不是单向的外迁和承接,而是要通过迁移把产业扩容提质、做大做强,从而更好地保障首都、保障雄安、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其本质就是把区域内的产业资源、人才资源、土地资源、物流资源等等各种要素,按照市场规律重新优化配置,从而发挥1+1>2的效果。我们相信,这样的协同发展才会更加有活力,更加可持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