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5日的清晨,天空还泛着鱼肚白,牛先生在妻子的陪伴下来到了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这是他第二次踏上捐献造血干细胞的旅程,距离上次捐献仅仅过去半年多。这个40岁的男子,用最朴实的方式,诠释着生命的重量。
牛先生是石家庄一家物业公司的普通员工,平日里负责小区的管理和服务。他的工作服口袋里常年装着工具和记事本,记录着每家每户需要修理的地方。就是这样一个平凡的人,却有着不平凡的坚持。从大学开始,牛先生就坚持无偿献血,至今已献血13次,献血量超过6000毫升,三次获得了全国无偿献血奉献奖铜奖。
时针回拨到2024年9月,牛先生第一次接到了配型成功的电话。“这是2019年加入中华骨髓库后第一次配型成功,就像被命运选中了一样。”他回忆道。牛先生坦言,自入库后,他每次去献血时都会想:怎么还没轮到自己?什么时候能配型成功呢?他深知配型成功的不易,所以在他看来,在“机会”到来的时候,不仅仅只是一种缘分,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
令人出乎意料的是,今年1月底,距离上次捐献才刚刚过了半年时间,红十字会的电话再次响起。在得知患者病情复发需要二次捐献时,牛先生二话没说,直接回答:“我愿意,我可以!”尽管几个月前牛先生在工作时突发意外受伤,医生提醒他还需要先调养身体,但他心里只有一个念头:救人要救到底。
今年春节后的体检报告给牛先生浇了盆冷水——因受伤调养摄入过多油腻食物,他的血脂指标亮起了红灯。为了达到捐献标准,牛先生开始清淡饮食,加强补充营养,并配合药物辅助治疗。功夫不负有心人,在2月的复查那天,医生反复比对数据后竖起大拇指:“所有指标完美达标!”听到各项指标都达到了捐献要求,牛先生长舒了一口气,“没有白费功夫,我能救他了!”
3月1日,牛先生来到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注射动员剂。这一次,他显得从容了许多。“轻车熟路!”他这样形容自己的心情。采集当天,妻子一直守在他身边。四个多小时的采集过程中,监护仪上的心跳曲线始终平稳有力。当280毫升造血干细胞混悬液封装完成时,牛先生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这次捐献,让他成为了中华骨髓库第19533例、河北省第830例、石家庄市第241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同时也是河北省今年第二例二次捐献者。但在牛先生看来,这些数字远不及一个生命重要。“希望患者能坚强一些,我会陪他一起度过难关。”这是他在捐献后说的最多的一句话。
正是这样日复一日对善意的坚守,牛先生用最质朴的初心,完成最伟大的生命接力。这个春天,有两颗心脏在华夏大地上同频跳动,奏响着关于生命与希望的二重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