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古代进士榜上,有一个父子8人进士及第的传奇。创造这一传奇的,便是晋州赵氏。他们是赵不器及其七个儿子:赵夏日、赵冬曦、赵和璧、赵安贞、赵居贞、赵颐贞、赵汇贞。
远在唐代,赵氏便定居晋州,成为当地人口较多的姓氏之一。赵氏成员不仅吃苦耐劳,而且勤奋好学,多有经世之材。唐高宗永徽年间,晋州人赵宝符进士及第,在当时被传为佳话。而赵不器“一门八进士”的传奇,更是带来巨大轰动,甚至都震动了朝廷。
传说,赵不器少时,性格内向,对读书不感兴趣。后来,在父亲的一再诱导下,他明白了读书的好处,开始发愤苦读,并把自己的名字改为“不器”,意为“抱不器之器,成乎有用之用”。十几岁时,赵不器成为秀才,后又经乡试、会试、殿试,终于在唐高宗永隆年间成为进士。
赵不器在40多岁时,已经有了7个儿子。自打有了第一个儿子起,赵不器就用“仁义礼智信”思想教育孩子,鼓励他们多读书、读好书,考取功名报效国家、服务黎民。7个儿子自小养成了认真读书的好习惯。经过努力,长子夏日、次子冬曦、三字和璧、四子安贞、五子居贞、六子颐贞、七子汇贞分别在唐中宗、玄宗年间中了进士。(详见《晋州历史上出现过多少进士》)。赵家七子都中了进士,让整个朝廷啧啧称奇,有官员钦佩地说:“赵家七子七进士,奇迹,奇迹!”从此,赵家七子所在的村便被叫成了“赵七子村”。后来,因为滹沱河发水,将村冲为南、北两处,分成了今天的“前赵”和“后赵”。
赵家七子功成名就,但没有沉迷官场。他们清廉自守、洁身自好,为国家、为百姓做了不少好事、实事。这里我们重点介绍一下赵冬曦、赵居贞。
赵冬曦(677-750),赵家七子中的次子。唐中宗神龙二年进士,官至国子祭酒(国子学或国子监的主管),儒学家,唐代著名诗人,《新唐书》有传。他从儒家的“礼”和“仁”的思想出发,提倡“德主刑辅”。他还强调选用提拔官员是治政之本,提出“亲民之官,人命所录,故贵其位,而重其人。”赵冬曦久任学士、国子祭酒,推动了唐代儒学的发展。赵冬曦还是一位诗词大家,他的不少诗词至今仍广为流传。感兴趣的读者,可从本公众号查找《古韵晋州|唐·赵冬曦诗选》。
赵居贞(751年前后在世),赵家七子中的五子,唐玄宗先天进士。历吴郡采访处置使(官名。唐开元二十一年分全国为十五道,每道置采访处置使,简称采访使,掌管检查刑狱和监察州县官吏)。天宝中,官北海郡太守。唐天宝十年(751年),担任吴郡太守的赵居贞向皇上请奏,划昆山南境、嘉兴东境、海盐北境,置华亭县。赵居贞还是一位诗人,其诗作《云门山投龙诗》流传甚广,并被收入《全唐诗》。
除了赵宝符、赵不器及“赵家七子”,唐代,还有赵湛、赵酂成为进士。自唐高宗至唐玄宗,晋州共出现16名进士,其中赵氏有11名。
唐朝之后,战乱频仍。特别是明“靖难之役”后,居民或死难,或逃亡,晋州大地十室九空,赵氏也无法幸免。
明永乐年间,朱元璋推行移民屯田令,从人口密集的晋中、晋东、晋东南向人口稀少的地区移民,其中有不少赵氏族人随迁民一起来到晋州。据民国《晋县乡土志》载:“张、王、李、赵四姓县境最多,盖自明永乐时自山西迁晋州”。
明成化年间,晋州人赵缙通过殿试,成为进士,官封御史。
清乾隆年间,晋州北旺村人赵朝栋进士及第,被派往盐亭县(今四川绵阳市盐亭县)担任知县。
如今,晋州赵氏开枝散叶,人口已大量增长,且散居全国各地。但祖辈崇文尚儒、明理达义的遗风依然被大多数赵氏后人继承着。著名画家赵志田,德艺双馨,成为倍受赞誉的人民艺术家,并获得联合国“世界和平奖”;工艺美术大师赵才萱,将中国文化融入剪纸艺术,为促进世界文化交流作出贡献。在我们身边,也有不少为文化发展、社会文明默默奉献的赵氏成员,如赵孟群、赵国瑞……他们的成就谈不上“惊天动地”,但却春风化雨。他们让赵氏遗风发扬光大,也为民族精神、时代美德注入新的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