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农民”变身“音乐家”!奏响源自轩辕黄帝的千年古乐~)
鼓声铿锵
旋律悠扬
不一样的“音乐会”
奏响千年的旋律
高洛古代又名“高乐”
高洛音乐会是一种村民自愿参加
义务排练和演出的民间音乐会
高洛古乐艺术节
近日,涞水县义安镇北高洛村以“蛇扭乾坤百福俱臻”为主题,开展第七届高洛古乐艺术节,高洛音乐会成员们身穿深红色演出服,奏响传承千年的古乐。
目前,从事音乐演奏的成员都是涞水县当地的农民,农闲时,农民艺术家放下锄头,奏响古乐,形成“耕乐相济”的传承生态。在北高洛村,像这样“亦农亦艺”的传承人已有50多位,他们让千年雅乐焕发新“声”,展现出非遗文化的蓬勃生机。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高洛音乐会是流传于涞水县的一种传统音乐表演形式,古曲源自轩辕黄帝祭祀音乐和流传在冀中的民间乐。
古乐世代口传心授,具有独特的古吹乐遗风,2006年5月,“高洛音乐会”被国务院确定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高洛古乐有三个特征:
从高洛古乐与宫廷“鼓吹乐”乐器种类、编制、曲目、演奏形式基本相同,它应是起源于秦末,汉初进入宫廷的民间“鼓吹乐”。
高洛古乐有“不准增添乐器种类、不准吹纳新曲目、不准改变演奏方式”的严格会规,因此,基本保留了原汁原味。
举行并主持各种民俗仪式,如求雨、迎喜神、驱祟、净宅、祈福、祈祥、祈平安、祈和平、祈风调雨顺、六畜兴旺、消弥灾祸、祈平息洪涝等,且留有丰富的经、卷、赞等文字资料,因此,高洛古乐是研究当地古代政治、经济、宗教、文化(特别是音乐)的重要资料。
千年雅乐焕发新“声”
古乐要活下来,既要守住老调子,也得唱出新声音。为此,在涞水县北高洛村,形成了“一村两会”的新格局,高洛古乐音乐会的老艺人们坚持“只传古谱不改编”的规矩。
而南乐会的年轻乐手们则在传统乐器上摸索新声,用笙管笛锣演绎流行曲目,在古乐传承的“活化石”中破土生长“新枝芽”。
“我们既要让千年雅乐不失本色,也要让年轻人觉得这是‘我们的音乐’。”非遗传承人闫喜忠说。自2018年起,涞水县启动“古乐振兴”计划,通过建立传承基地、编纂校本教材、推动“古乐进校园”等,如今,在高洛古乐青少年培训班里,已有156名“00后”学员,青少年乐班与老艺人同台,让《粉蝶大套》《翠太平》等古曲重焕生机。
非遗不是博物馆里的“遗产”
而是融入生活的美
用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形式
近距离展现非遗魅力
让千年古乐绽放异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