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种古老的民间技艺,“打树花”既是勇敢者的游戏,也是暖泉人的文化骄傲,暖泉古堡城墙上的斑斑锈迹,正是文化遗产的传承印记。他们从打铁时火花四溅的铁水中获得灵感,把熔化的铁水泼洒到古堡城门上方的砖墙上得到了如烟花盛放般的绚丽效果。后来,这种特别的“烟花”形式流传开来,吸引了越来越多的老百姓效仿参与。
蔚县暖泉镇“打树花”作为一种别具特色的古老社火节目,已有500余年历史。时至今日,“打树花”已入选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扩展项目。因为越来越多的外地游客慕名而来,暖泉镇专门新修了“天下第一堡树花广场”,作为河北目前唯一的室内树花实景演出剧场,可同时容纳近900名观众。耀眼的灯光和服装、变幻的舞台和阵容、特色的剧本和音乐,将国内首台融合非遗项目“打树花”的震撼演出呈现给游客。室内的实景化展示,结束了几百年来只能在户外和夜晚观看的历史,游客可随时来暖泉观赏非遗视觉盛宴,可谓“梦里蔚州不思归,树花烟火暖泉飞”!
“打树花”通常以团队为表演单位,成员按照分工分为“掌炉”和“掌勺”两部分,掌炉者负责冶炼、抬送铁水,掌勺者负责打树花表演。夜幕降临后,掌炉者将生铁放入炼铁炉中,熔化成1600℃左右的铁水,用特制的耐火煲将铁水抬至古堡门前;“打树花”的汉子们接连上场,他们反穿羊皮袄,头戴毡帽,手拿经冷水浸泡后的柳木勺,将一勺勺铁水奋力泼洒在砖堡墙上,高温的铁水遇到冰冷的堡墙,刹那间迸溅出朵朵金花,如飞瀑般倾泻而下,又如一颗颗落盘玉珠,发出声声脆响。每一轮火花消散之前,掌勺者要紧接着打出一轮新的火花,此起彼伏,连续不断,形成一片金色的“花雨”。“打树花”作为一项颇费体力的活计,对艺人的臂力和泼洒技能都有很高的要求,因此并不是人人都能做到,整个暖泉镇的传承人和表演者屈指可数。若没有经过专业训练,很难将一勺铁水挥舞起来,表演艺人们挥洒自如的背后离不开专业技艺和长久训练。
铁水烟花,美轮美奂。在张家口域内,除了蔚县“打树花”以外,原理相似的还有涿鹿“绕花”、阳原揣骨疃“掇树花”。
涿鹿“绕花”,用一根钢丝绳,将一个装满铁屑、木炭、焦炭的圆柱状铁丝笼子捆绑在一根2米高的硬木花杆顶部,将花笼内的燃料点燃后,8个身穿黄绸衣的艺人协力摇动,花笼围绕花杆快速旋转,越转越快,花笼内的木炭、焦炭急速燃烧,把铁屑化铁为水,飞溅而出,甩向场地四周。一开始只是零星的火花飞溅出来,形成零星的火线,很快火花越“开”越大,最终形成直径达60米左右的缤纷耀眼的火瀑金花,如同天女散花,又如同流星飞瀑,使人恍惚置身仙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