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口市出台
《张家口市城市地下综合管廊管理办法》
近日,张家口市正式出台《张家口市城市地下综合管廊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这一政策的实施标志着我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和管理迈入规范化、法治化的新阶段。作为城市地下空间的“大动脉”,综合管廊承载着水、电、气、通信等多种市政管线,是城市运行的重要基础设施。
从“试行”到“正式”
管廊管理走向规范化
地下综合管廊被称为城市的“生命线”,它集中敷设了各类市政管线,避免了道路反复开挖和“空中蜘蛛网”现象,是现代化城市建设的必然选择。早在2020年,张家口市就启动了地下综合管廊建设工作,并出台了《张家口市城市地下综合管廊管理办法(试行)》。经过两年的试行,这一政策在指导管廊建设和管理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暴露出一些需要完善的地方。
2024年,张家口市委托专业机构对原《办法(试行)》进行了立法后评估。评估结果显示,原《办法(试行)》在制度设计上具有前瞻性,有效推动了管廊的规划建设和安全管理。基于此,市城管执法局结合张家口市实际情况,借鉴全国先进经验,起草了新的《办法》,并于2024年10月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经过多轮修改和完善,最终于2025年1月通过司法审核,正式出台。
多部门联动、有偿使用、安全至上
《办法》共五章三十八条,涵盖了管廊规划、建设、运营、维护等各个环节,重点突出以下三大亮点:
多部门联合监管,避免“各自为政”
地下综合管廊的建设和管理涉及多个部门,如果缺乏协调,容易出现监管空白。为此,《办法》明确了各部门的职责分工:市政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地下管廊行业管理工作;市住建部门负责管廊工程的质量和安全监管;其他行业主管部门则负责各自领域的指导和监督。通过建立多部门联合监管协调机制,确保管廊从规划到运营的每个环节都有人管、管得好。
建立有偿使用制度,推动市场化运营
综合管廊的建设和管理需要大量资金投入,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是一个重要问题。《办法》明确提出了“有偿使用”原则,要求入廊的管线单位向管廊建设运维单位支付使用费用。这一制度不仅减轻了政府的财政负担,还能激励管廊运营单位提高服务质量,推动管廊建设和运营的市场化、专业化。
贯彻“安全第一”,筑牢城市安全防线
管廊内集中敷设了燃气、排水等危险系数较高的管线,安全问题不容忽视。《办法》特别强调了“安全第一”的原则,要求管廊建设、运营单位在安全保护区和安全控制区设置明显的边界标识或安全警示标识。同时,参考住建部的技术标准和先进城市的经验,《办法》对管廊的安全管理提出了具体要求,确保管廊运行万无一失。
让城市更智慧、更安全、更可持续
《办法》的出台不仅为张家口市地下综合管廊的建设和管理提供了法律依据,还具有以下几方面的重要意义:
提高城市管理水平
过去,城市道路经常因为管线维修被“开膛破肚”,既影响交通,又浪费资源。通过建设综合管廊,各类管线可以集中敷设,避免了反复开挖路面和架空线网密集的问题,推动张家口市地下空间的集约化利用,提升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和管理水平。
保障城市安全运行
管廊内集中了多种市政管线,一旦发生事故,后果不堪设想。《办法》通过明确安全保护区、安全控制区等规定,并要求设置醒目的安全标识,为管廊的安全运行提供了有力保障。这不仅可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也让市民的生活更加安心。
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
《办法》鼓励科研创新和智能化管理,推广新技术、新材料和新工艺,有利于提高管廊的规划、建设和管理水平,推动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规范市场行为促进健康发展
《办法》明确了各参与主体的职责和权利义务,建立了地下管线按规划入廊机制和有偿使用制度。这不仅规范了市场行为,还可促进综合管廊建设和运营管理的健康发展。
地下综合管廊虽然“看不见”,但它与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张家口市城市地下综合管廊管理办法》的出台,是张家口市城市建设和管理的一项重要举措。它不仅为地下综合管廊的建设和管理提供了制度保障,也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让我们共同期待,这一“看不见”的工程,为我们的生活带来更多“看得见”的改变!
通讯员:师颖书、姚亚丹
记者:王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