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景县非遗公开课第一期 社区工作者专场圆满举办-----传承文化根脉 共筑非遗未来)
由景县县委社会工作部、县文广旅局、县妇联、团县委联合主办,景县文化馆承办的“景县非遗公开课第一期·社区工作者专场”在景州文体中心五楼郑家香坊非遗大讲堂正式开讲。活动特邀县人大常委、郑家香坊古法贡香非物质文化遗产第十五代传承人、衡水市乡村文旅带头人、郑家香坊村党支部第一书记郑连池担任主讲,吸引全县60余名社区工作者参与,共同探索非遗文化的深厚底蕴与时代价值。
非遗知识科普:从理论到实践
郑连池以“什么是非遗”为切入点,系统阐释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及其保护意义。他结合景县本土特色,详细列举了景县非遗代表性项目,包括铜胎画珐琅、古法制香技艺等,并强调非遗是“活态文化”,需通过社区活动、教育传承等方式焕发新生。现场通过图文展示与实物展演,生动呈现了非遗技艺的精妙之处。
在“中国香文化史”专题中,郑连池以郑家香坊600余年历史为脉络,讲述了香文化从祭祀、药用到生活美学的演变历程。他特别提到,郑家香坊的贡香技艺曾为明清宫廷御用,其“天然选料、古法炮制”的工艺至今保留完整,是中国香文化史上的重要瑰宝。
互动体验:沉浸式感受非遗魅力
为增强学习效果,活动设置了非遗技艺体验环节。社区工作者们在郑连池指导下,亲手参与古法制香的部分流程,从香料研磨到香品塑形,体验传统工艺的匠心独运。参与者纷纷表示,这种“理论+实践”的模式让他们对非遗保护有了更直观的认识,“只有亲身参与,才能理解传承的意义”。
多方联动:构建非遗传承新格局
景县文化馆长万艳荣说,本次活动是“非遗进社区”系列的重要一环,未来将持续依托社区平台,开展多元化非遗活动,推动传统文化融入居民日常生活,联合传承人、社区工作者和志愿者,探索“非遗+文旅”“非遗+教育”等创新模式,为乡村振兴注入文化动能。
组织优势:非遗保护的社区担当
社区工作者作为基层文化传播的桥梁,其角色至关重要。蓝天社区主任张国英呼吁,各社区应发挥组织优势,结合节假日开展非遗主题活动,让年轻一代在民俗中感受文化认同。
此次公开课不仅为社区工作者提供了非遗保护的专业视角,更激发了基层文化传承的使命感。未来,景县将以“非遗公开课”为起点,打造常态化传承机制,让古老技艺在新时代的土壤中生根发芽,为构建德善祥和美丽景州凝聚文化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