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2日元宵节,三河市在浩然文化村举办了一场福山元宵喜乐会,将传统年俗与现代文旅深度融合,为市民和游客呈现了一场沉浸式的文化盛宴。本报记者 刘向 摄
2月12日,正值正月十五元宵佳节。早上8点,三河市东部山区段甲岭镇后蒋福山村的成业饺子馆开始忙碌。洗菜备菜、调馅包饺子、摆放桌椅,店主一家为中午开门纳客准备着。
村内各个角落也逐渐热闹起来,准备售卖山货的村民,把精心准备的产品整齐地摆在家门口的小摊上;舞龙舞狮、扭秧歌和小车会的演出队员陆续就位;市集摊主纷纷整理和更新各自商品,等待进山的游客。
“我从小在村里生活,曾经的后蒋福山村可不是这番模样,脚下是石渣,进出山没有条像样的公路。”后蒋福山村村民吴建合说。
2016年以来,三河市践行“两山”理念,实施东部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工程,对22平方公里废弃矿山进行生态修复治理,增绿于山,还绿于民。
“我们用活用好东部山区自然资源,逐渐探索出一条乡村振兴新路径。”段甲岭镇宣传委员申晓楚说。生态修复、环境整治、资源整合……段甲岭镇很快变了样。
“发展乡村文旅,我们不想‘千村一面’,更希望挖掘真正的乡村底蕴和本地特色。”申晓楚说。作家浩然曾于1986年定居段甲岭镇后蒋福山村,创作长篇巨作《苍生》,并在此拍摄完成同名电视剧。
留住形、守住魂、引来客。2024年,当地将后蒋福山村打造成融文化展示、旅游观光、休闲体验等为一体的特色村落——浩然文化村。村街、田大妈的家、二郎庙小路、苍生渠……上世纪80年代电视连续剧《苍生》的取景地,在这座海拔400米的小山村一一再现。四面八方的游客接踵而至,沉浸式体验乡村记忆演出、非遗技艺、传统手工、艺术工坊等特色文化项目。
当文化与旅游深度交融,曾经寂寞无名的小山村焕发勃勃生机。
“进来坐坐,看看吃点什么?”见客人迎门,于秀华放下手里的扫帚忙向顾客打招呼。65岁的于秀华经营自家老屋改建的成业饺子馆30多年了。
“村里发展得快,生意越来越好。”于秀华告诉记者,节假日来村里玩的游客很多,许多游客都很喜欢吃农家菜。“顾客喜欢吃啥我就研究啥、卖啥,店里每天都满满当当!”于秀华说。
玉米面豆包、果干、自制水果罐头……市集“小摊”上各色各样的美食吸引了游客驻足。在这里既能品尝原汁原味的三河味道,又能感受浓郁的乡村风情,同时也给当地村民带来了无限商机。
“农产品”搭上旅游快车,村民在家门口吃上“旅游饭”。“与其外出打工,不如现在利用好家门口资源把山货卖出去,像小米、山核桃都是天然绿色无污染,游客很喜欢,一天下来能卖好几十斤。”在村民冯春香看来,家门口挣钱的日子有奔头。
“传统与现代融合,在这里我看到了发展的无限潜能。”今年34岁的赵莉经营着后山咖啡店。大学毕业后在外打拼了几年,她得知村里正在发展文旅产业,毅然回到村里。作为最早走进浩然文化村的商户,一个上午后山咖啡已经迎接了几波客流小高峰,这让赵莉对未来更有信心。
夜幕降临,华灯初上,造型各异的花灯将后蒋福山村点亮,各式灯光亮化小品、景观树灯、精美挂件绚丽多彩。古风音乐会舞台前聚满了观众,人们载歌载舞,欢度元宵佳节。
“放眼望去,从前的小山村有了很大改观。路平了,景美了,文化气息打造出来了,村里更热闹了。”说话时,吴建合难掩笑容。
短短几个月,小山村的“沉睡资源”被唤醒,在环京文旅圈小有名气。“我们结合京津冀文化旅游、国庆节推出福山登山节、秋游福山等活动,在矿区红叶谷举办京津冀福山红叶节,在浩然文化村开展福山村晚、福山民谣、福山文创市集、音乐会,以及过年系列文化活动,游客量日均万人以上。”申晓楚带领记者漫步村内,细数着浩然文化村的成长脚步。数据显示,浩然文化村自开村以来,累计接待游客290万余人次,拉动消费3000余万元。
一步步摸着提升村庄环境、挖掘文化资源、丰富商业业态的“石头”,让乡村成为新潮生活方式的载体,是浩然文化村推动乡村文旅融合发展的第一步。“我们把这些点位串点成线,每一处都藏着文化密码。下一步,我们会继续用好用活村街文化资源,围绕吃、住、行、游、娱、购,进一步丰富商业业态,打造福山文化活动品牌,全面擦亮三河福山文旅融合发展新名片。”申晓楚向记者讲述着未来期许,一如浩然文化村熙熙攘攘的人群,充满希望的力量。
本报记者 王洋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