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的燕赵大地尚未褪去料峭寒意,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的采集室里却流淌着春日般的暖流。2月12日上午,小李静静地躺在床上,正在经历一场神圣的旅程——这已是他第二次为同一个陌生人敞开生命通道。鲜红的血液在导管中静静流淌,如同永不干涸的生命之河,带着这个小伙滚烫的赤诚,奔向远方亟待重生的生命。
这位2001年出生的年轻人,是石家庄市灵寿县的一名普通职工。2022年1月13日,刚满20岁的他毅然加入中华骨髓库,成为了一名造血干细胞志愿捐献者。“当时没想太多,就觉得能救人一命是件很有意义的事。”小李回忆道。
命运总是眷顾善良的人。2023年6月25日,一通来自红十字会的电话打破了平静的生活——他与一名血液病患者配型成功。没有丝毫犹豫,小李当即同意捐献。同年8月31日,他成功完成了第一次造血干细胞捐献,成为了河北省第700例捐献者。
然而,命运似乎还想考验这个年轻人的决心。今年1月中旬,小李再次接到配型成功的电话——那位曾经接受过他帮助的患者病情复发,需要二次捐献。面对这样的请求,他依然毫不犹豫:“既然选择了这条路,就要走到底。救人救到底,这是我的责任。”
为了确保捐献顺利,小李开始调整生活习惯。他戒掉了最爱的烧烤,每天坚持清淡饮食,加强营养摄入。过年期间,依旧不吃油腻的食物,让身体保持最佳状态以完成捐献。“这不仅是对自己负责,更是对患者的承诺。”小李说。
2月12日上午,小李来到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再次躺在熟悉的床上。看着血液在导管中流动,他的内心充满期待:“希望这次捐献能帮助患者彻底战胜病魔。”采集过程中,他还不忘通过医护人员转达对患者的鼓励:“一定要坚信这只是暂时的阴霾,阳光总会穿透云层照耀过来。而且你也不是一个人在战斗,我会在你身边一直支持你,陪你走过这段艰难的时光。”至此,小李成为了中华骨髓库第19412例、河北省第825例、石家庄市第238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同时也是河北省今年首例二次捐献造血干细胞的志愿者。
小李的善举并非偶然。作为一名退役军人,他始终保持着军人的担当与奉献精神。早在服役期间,他就多次参加无偿献血,用实际行动诠释着“退伍不褪色”的誓言。参加工作后,他依然保持着这份赤子之心,积极参与各类公益活动。
“我只是做了应该做的事。”面对赞誉,小李总是这样谦逊地说。但正是这份朴实无华的善意,让两个素不相识的生命紧紧相连,让一个濒临绝望的家庭重获希望。他的善举,不仅诠释了“人道、博爱、奉献”的红十字精神,更展现了新时代青年勇于担当、甘于奉献的精神风貌。
捐献当天,石家庄市、灵寿县红十字会工作人员前往采集室对小李的采集情况进行看望,并为他送上了鲜花和祝福。
在这个寒冷的冬日,也正逢元宵佳节,小李用他的大爱之举,为远方的患者送去了一份特殊的“元宵礼物”。这份礼物,不仅承载着生命的希望,更传递着人间最温暖的力量。让我们为这位“00后”的大爱之举点赞,愿这份爱心能够继续传递,让更多生命重获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