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冬清晨
夜灯刚刚熄灭
装置、塔罐、管线,一切的一切
看上去都冒着寒气
一阵风吹过
沧州炼化炼油二部的王卿
跺跺脚、搓搓手
使劲裹了裹领口,继续巡检
眼前的这套老装置完成了合规性改造
指标更优、运行更稳了
看到这些,作为工艺管理负责人
她心里感到热乎乎的
27年了,带着这份“热乎乎”的情感,王卿已经从当年那个拿着图纸、穿梭在塔林间倒流程的青涩女工,变成护航装置平稳运行、持续推动油品质量升级的中国石化技能大师。2025年初,王卿获评“石化名匠”,是本届获此殊荣的唯一女性。
塔林是我的舞台
“沉下心、耐住寂寞,精益求精做好本职。”这是王卿对工匠精神的理解。多年来,她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2024年,根据工作需要,王卿开始负责1号加氢装置工艺管理工作。经过小半年的准备,从8月20日起,这套老装置开始了长达3个月的检修改造。
梳理排查30多个装置合规性改造点、对接320多张设计图纸、指挥170多个小接管改造、每天接打100多个电话……除了睡觉,王卿好像长在了装置上。
“当年,她就是这样忙个不停,像个小伙子爬上爬下。”王卿在加氢装置忙碌的身影,唤起了许多人对当年那个踏实勤奋女孩儿的回忆。
27年前,王卿技校毕业后,被分配炼油二部,她学习的第一套装置便是加氢装置。让她没想到的是,与加氢装置结缘,改变了自己的人生轨迹。
那是2005年秋天,中国石化举办首次炼化企业操作工职业技能大赛。已经在公司级竞赛崭露头角的王卿,以响当当的成绩,拿到了一张大赛决赛入场券。就是那次决赛,她凭借刻苦的学习和坚强的毅力,摘得加氢专业金牌,成为集团公司首批由劳务派遣制转为合同制的员工。一时间,王卿这个名字响彻全厂。
从第一次接触加氢装置到摘得集团公司大赛金牌,王卿用了足足7年。7年间,同一批参加工作的同事由于“身份”等原因走了一半,可她选择了留下。
“技校学了那么多炼油知识,出去干就没有了用武之地。”真实、朴素的想法,让她沉下心、耐住寂寞,于是在塔林间,人们能经常能见到那个拿着流程图,穿行于塔罐间的青涩女工。
那枚金牌,像是一粒种子,在王卿心里生了根、发了芽,那枚金牌也更加坚定了她扎根装置,干一番大事业的信心和决心。在随后的20年间,她把加氢、制氢、重整、S Zorb、连续重整等多套装置摸清摸透,从技师、高级技师,一直干到中国石化技能大师,为推动汽油、柴油质量升级积极努力;参与完成京标5汽油生产,主持提高重整效益指标、提升关键装置平稳率等技术攻关和革新成果60余项。2023年,王卿被评为全国五一巾帼标兵。
同事们感叹,她把塔林当舞台,用坚守和勤奋努力舞出了人生的精彩。
带着大家加油干
2024年底,2号加氢装置出现产品质量波动,王卿带领团队仔细排查,在最短的时间内找到问题症结,并在不需要停工检修的状态下,制定了一套完整的质量卡边操作方案。经过实践操作,最终产品实现连续稳定合格,为完成当月效益指标奠定了基础。
王卿对自己掌握的技能从不藏着掖着。成功处理2号加氢质量波动问题后,她仔细梳理了整个过程,列出了若干的操作实践经验,同岗位上的操作人员分享。大家听得越认真,她讲得越带劲儿。
在长期的操作实践中,王卿悟出了一个道理——成大事要靠团队,团队强,才是真的强。作为在中国石化挂了号的高技能人才,王卿善于分享自己的经验做法,做好传帮带,利用创新工作室,凝聚智慧和力量,提高团队整体水平,解决生产运行难题。
前些年,沧州炼化S Zorb装置由于原油性质变化等原因,总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为了解决再生器过滤器清洗带来的生产波动,王卿与大家分工协作,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给再生器篮式过滤器加装短节,改为Y型过滤器,同时增加吸附剂回收流程。这一改造,既实现过滤器在线清理,稳定了生产,同时每年还能节约400余万元的生产成本。
王卿创新工作室成立以来,团队成员已经壮大到28人,其中绝大部分具有技师以上技能等级。创新工作室围绕装置生产的难题和瓶颈,成立专项课题攻关小组,先后解决了延长催化剂使用寿命、重整汽轮机结盐、加氢高压换热器压降升高等20多项难题,并形成课题攻关成果和论文加以推广与运用。其中,获得省部级创新成果4项、实用新型专利3项、公司优秀职工操作法2个、QC成果一等奖2项。2023年,王卿技能大师创新工作室入选首批中国石化技能人才创新工作室。
2025年1月喜讯再次传来,中国石化发布了2024年技能人才创新成果,由王卿领衔申报的《降低S Zorb装置闭锁料斗程控阀故障率方法》获得二等奖。
“成绩是大家的,我为我们的团队感到骄傲!”王卿满怀希望,准备铆足劲儿带领大家向着下一个目标勇敢迈进。
感恩奋进再出发
王卿算过,一年中和装置待在一起的时间,远远超过了家人。可这并不影响她拥有一个和谐温馨的家庭,父母都很健康,不用她担心;孩子马上就要大学毕业了,一切都还顺利;家里零零碎碎的事情,老公精心打理,日子过得有滋有味。
家庭的美满和家人的支持,让王卿义无反顾的勇往直前。她清晰记得,20年前,母亲拿出小半年的工资,资助她买了一台电脑,安装软件练习仿真;丈夫除了上班,还一边带孩子,一边照顾家,有时陪她学习到深夜。这些默不作声的支持与爱,让她站到金牌的领奖台上,也伴随着她走向更为宽广的舞台。
这些年,王卿先后获得中国石化劳动模范、河北省突出贡献技师、中国石化技能大师等多项荣誉和称号,还光荣当选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对于王卿的成功,有人说是勤奋、有人说机遇,还有人说是命运。对此,她本人并没有过多思考,但有一点她确信——如果没有中国石化畅通的人才成长通道,如果没有公司搭建的建功平台,如果没有领导和同事们的关心关爱,自己不可能取得今天的成绩。她为生在这个时代,长在这样的“大家庭”感到幸运。
2024年11月,王卿作为劳模代表,受邀出席河北省总工会举办宣讲活动。已经登上“新八级工”顶峰的她,吸引了众多羡慕的目光。“中国石化就是好。”每每听到这样的赞誉,王卿无比自豪。
家庭的支持、公司的关爱、社会的认可,让王卿没有理由不去努力,更没有理由不去热爱。2024年装置大修改造,她早上7点来钟进厂,晚上对接完工作,八九点钟才回家,有时干脆就在单位对付一宿。和20多年一样,工作面前,她忘记年龄、忘记性别,“别人能干的,我一样能干,而且还要带头干好。”
连续重整装置投产以来,作为工艺负责人,她克服装置利旧设备多、工艺复杂等困难,带着大家一点点调整、一点点摸索,硬是把平稳率提高到99.9%以上,多次拿到了总部装置平稳率竞赛金牌。
每一次难题的解决、每一项指标的进步,都是王卿对那片塔林的完美回馈。
春节前后,是王卿一年中最忙的时段之一。作为全国人大代表,她除了安排好装置生产,还要抽出时间外出学习调研,为进京参加全国两会做足准备。
身为石化名匠,她心里无时无刻不装着那片塔林。怀揣这份执着与热爱,王卿将带着议案走进人民大会堂,用这种庄重的方式,为端牢能源饭碗、为强国建设,注入石化名匠的热情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