涿鹿,北临燕山,南依太行,东靠京畿,西通张垣,是首都北京的后花园。这里是三山(太行山、燕山、阴山)、两河(桑干河、洋河)交汇之地。舒缓的涿怀平原、质朴的黄土丘陵、雄浑的东西灵山,独具个性的自然杰作塑造了涿鹿塞外小江南的神奇景色。
涿鹿是千年古县,也是历史上兵家必争之地和重要的地理文化名城,具有“千古文明开涿鹿”的美称。正是因为五千年前,黄帝、炎帝、蚩尤三大部族在这里生活、征战、融合、定都和发展,才使涿鹿成为中华儿女寻根问祖之地,成为海内外华人寻梦历史的家园。神州之根,华夏之源,涿鹿五千年文明一脉相传。质朴勤劳的涿鹿人民在历史的延续中,不断丰富着这片神奇土地上的民俗文化,形成自己特有的传统技艺、传统美术和戏曲文化、节庆文化。其中,流传至今为土疙瘩庄户佬戏迷们热情不减的涿鹿秧歌角,就是其中极为珍贵的一枝民间戏曲大观园中的艳丽之花。
涿鹿秧歌角起于元末明初,兴于明代,盛于清代,发展于21世纪初。它孕育、产生于街头巷尾的农家生活和河边田野的农田劳作中。2017年6月,涿鹿秧歌角被张家口市人民政府列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19年12月又被河北省人民政府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初始形成阶段,多以“两小”(小生、小旦)或“三小”(小生、小旦、小丑)表演居多,也少有武打戏和固定程式,如《王小赶脚》《观灯》《赠金》《磨棒槌》等。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的发展,特别是受山西梆子等北方板腔体戏剧文化的影响,逐渐形成了表演程式化、唱腔多板腔,角色人物众多的演艺模式。角色“红、黑、生、旦、丑”等的划分,增强了秧歌角戏的表现力。
伴奏乐器也在锣、鼓、镲基础上,增加了胡胡、梆子、板等乐器,提高了秧歌角戏的感染力。涿鹿秧歌角以民间小调和元代北曲为基础。腔调分板式唱腔和民间小调两部分。板式唱腔是在融入和吸纳了我国北方戏曲精髓而形成的程式化结构体系,分散板、紧散板、紧板、行板、缓板、慢板。民间小调是秧歌角的源泉和基础腔调,它又叫“训”,如“平训”“苦训”“相思训”等,速度沉缓,用来表达苦闷、悲切等感情。唱腔中多用“嗷嚎”“把地”和拖腔,加强表现力,形成独具特色的地方戏风格。
涿鹿秧歌角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积累了极为丰富的传统剧目。这些项目中既有涿鹿秧歌角的本戏,后期也融入其他剧目。需要着重说明的是,历史上的涿鹿秧歌角老艺人大多没什么文化,所以秧歌角戏多无剧本,大都是师徒一代代口传身教传承下来的。现在知道的传统剧目有40多个。
涿鹿秧歌角从明清时期到20世纪30年代一直处于兴盛期。据考证,大约在1915年前后,秧歌角剧种有戏台、有班底,演唱活动比较频繁。之后,随着山西梆子的流入和盛行,秧歌角市场逐步萎缩,跌入低谷。2012年,挖掘抢救涿鹿秧歌角时,仅有少数民间艺人尚能演唱其中一些曲调。现在传承发展演唱的曲调体系是涿鹿籍资深戏曲艺术家、国家二级演奏员刘宝庆,涿鹿秧歌角代表性传承人、研究会会长刘建新根据搜集到的曲调整理完善而形成的完整的秧歌角剧种体系。2015年,涿鹿秧歌角研究会成立之后,做了大量工作,以剧本创编主任杨存山(笔名广木)为骨干,先后创编40多部作品,汇编成《涿鹿秧歌角剧作选》一书。同时系统整理了秧歌角各类曲谱,并组织河北冀北艺术团演艺有限公司、涿鹿县新峰剧团有限公司以及暖水屯文化旅游有限公司艺术团等排演了十几部传统和现代剧目,连年在涿鹿城乡及北京市门头沟区演出,使涿鹿秧歌角戏再次发展兴盛起来,成为当地和周边地区广受群众欢迎的地方戏曲剧种之一。
起源于元末明初,兴盛于明清的涿鹿秧歌角,以其独特的魅力在鹿野大地发展、兴盛了数百个春秋,经久不衰,传承着涿鹿人文精神和民间的酸甜苦辣,给涿鹿大地注入了古老而温馨的乡情戏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