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张,老张,我和女儿来送你最后一程……”1月27日早晨,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重症医学科病房内,张先生的妻子和女儿紧紧围在他的身边,泪水滑落,但眼中却带着一份坚定。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张先生的家属用爱化解悲痛,将他的肝脏及眼角膜捐献给急需救治的患者,让他的生命以另一种形式延续。
家庭支柱,点滴生活映真情
张先生是一位52岁的退役军人,同时也是拥有30年党龄的老党员。他的一生,是奉献与坚守的写照。
在生活中,他乐于助人,遇到老人买菜便主动帮忙;他厉行节约,教育女儿要珍惜每一滴水;他深爱着妻女,无论多么辛苦都会在她们需要时及时出现;他乐观向上,面对病痛依然保持积极的治疗态度。
女儿婷婷(化名)现在是北京中医药大学的大四学生。在选择专业时,张先生建议女儿选择军人、医生、教师等职业,他深信这些职业能够为他人带去实质性的帮助与正面的影响。张先生的话语中,不仅蕴含着对女儿未来的深切期望,更透露出他对于奉献精神的深刻理解与崇尚。
婷婷一直铭记父亲的教诲。在经过深思熟虑后,她毅然决然地选择了中医专业,期望通过自己的所学,为那些饱受病痛折磨的人们减轻痛苦。
突发疾病,生命骤停留遗憾
1月25日凌晨四点,张先生突发脑出血,且伴随心脏骤停。紧急时刻,婷婷迅速采取了急救措施,并将父亲送往医院。作为医学生,婷婷深知父亲的情况不容乐观,但依然期待奇迹的出现。
然而,经过多方治疗,张先生还是失去了自主呼吸。26日上午11时28分,张先生被判定为脑死亡。面对这一残酷的现实,家属强忍悲痛,作出捐献张先生器官的决定。
“他发病太突然了,我和女儿都很难接受。但想到能为他人带去生命的希望,我们还是决定这样做。”妻子于女士哽咽着说。起初,她还有些犹豫,毕竟按照老家的传统,人去世后应该完整地入土为安。但在女儿婷婷的劝说下,她最终同意了捐献的决定。
但婷婷知道,她和母亲的决定是正确的。她回忆道,在上解剖课时,老师曾普及过器官捐献的相关知识,当时她就和爸爸提起过,爸爸也表示愿意进行器官捐献。她认为,这是父亲生前所愿,也是延续生命、传递大爱的重要方式。
器官捐献,生命之火燃希望
在人体器官捐献协调员的见证下,家属签署了《人体器官捐献亲属确认登记表》和《人体器官获取手术知情同意书》。“如果爸爸知道我们这个决定,也会支持的,他那么善良。”婷婷说道。
27日上午9时56分,医护人员在2名人体器官捐献协调员的见证下完成了器官获取手术。“张先生成功捐献了肝脏和双眼角膜,他的无私捐献能救治一位器官衰竭患者,使两位失明患者重见光明,向张先生的大爱致敬!”人体器官捐献协调员冷全纪说。
“张先生是秦皇岛市2025年第一例人体器官捐献者,也是自2024年5月1日《人体器官捐献和移植条例》实施以来,河北省第一例退役军人捐献者。”人体器官捐献协调员康馨心介绍道。
自《人体器官捐献和移植条例》实施以来,河北省红十字会积极开展宣传推广活动,走进机关、企业、社区、高校、医院等地,普及人体器官捐献和移植知识,提高社会对人体器官捐献和移植的认知度。生命虽逝,大爱永存。张先生的捐献行为不仅挽救了生命,也传递了大爱和正能量,张先生成为了河北省第841例器官捐献者。
未竟心愿,无尽思念寄深情
对于婷婷来说,父亲的离开给她们留下了无尽的遗憾和思念。“爸爸离开后,很多事情都在我的脑海中出现。当时只道是寻常,现在看起来很珍贵。最遗憾的是没有和爸爸一起去天安门广场看升国旗。”婷婷感慨地说。
婷婷讲道,父亲发病前,还满怀喜悦地筹备着年货与年夜饭,他期待着能与家人共度一个温馨而热闹的春节。然而,命运似乎与他开了一个无情的玩笑,最终,父亲还是未能和她们共享那顿充满欢声笑语的年夜饭。
说到这里,婷婷的情绪显得有些激动,但她很快又平静了下来,继续说道:“虽然爸爸已经离开了我们,但他的爱会永远留在我们的心里。我希望受捐者能够感受到这份来自爸爸的大爱,带着它继续前行,勇敢地面对生活中的每一个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