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1日下午1时许,在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的造血干细胞采集室里,随着血细胞分离机停止键的按下,石家庄海关的杨先生顺利完成了造血干细胞捐献,281毫升的“生命种子”将用于延续远方一名40多岁血液病患者的生命。杨先生成为了中华骨髓库第19339例、河北省第823例、石家庄市第237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
“我希望能够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把健康带给这位远方的朋友,让她(患者)重新看到生命的光亮。”杨先生说。
杨先生今年44岁,身为一名公职人员,他始终怀揣着为人民服务的热忱之心。早在2005年,他就主动加入了中华骨髓库,也为这场“生命的邂逅”埋下了伏笔。
今年1月初,正在忙碌的杨先生突然接到红十字会的电话,当听到自己与一位血液病患者初次配型成功,有希望挽救生命的消息时,杨先生惊讶中欣喜起来,他真的没想到配型成功的机会,再次这么幸运的让自己碰上。那一瞬间,杨先生的内心既激动又有些许忐忑。激动的是,自己有机会去拯救一个生命;忐忑的是,对于捐献过程中的未知和可能面临的挑战,他心里也没底。然而,这种犹豫只是一闪而过,他深知自己肩负的责任和使命。
“我愿意,行,行,行!”当工作人员叮嘱杨先生,这是救人一命的大事,需要好好思考下并征求家人的意见,是否愿意配合下步工作和确定捐献时,一向做事稳妥的他连说几个“行!”
实际上,这并不是杨先生第一次接到的配型成功的电话了。2012年和2022年杨先生就分别接到过配型成功的通知,但因患者身体原因,最终无法实现捐献。面对两次这样的情况,杨先生的心里倍感失落,但他依然没有放弃救人初心,反而在“困难”面前更加坚定,相信总会等来实现“生命承诺”的机会。
杨先生回忆道:“想到患者正在生死边缘苦苦挣扎,我就觉得自己必须坚定地走下去。”
杨先生的家人在得知这一消息时,起初有些担忧。毕竟,他们对造血干细胞捐献了解有限,担心这会对他的身体造成不良影响。但在杨先生耐心地解释和红十字会工作人员的科普下,家人逐渐理解了捐献的意义和安全性。最终,他们全力支持杨先生的决定。有了家人的支持,杨先生更加坚定了捐献的决心。
高分辨检测、全面体检……在捐献前的一系列准备期间,杨先生始终24小时开机,总是第一时间配合完成各项环节。为了不耽误采集安排的进度,杨先生还取消了已经定好的旅游计划。“本想着年前带孩子出去玩一圈,但孩子听说我要捐献救人,就主动取消了这次的旅游。‘旅游可以以后再去,但救人就这么一次!’孩子的这句话也让我更加坚定,有了更足的动力。”杨先生表示,在挽救生命这件事面前,其他的事都是小事。
在得知杨先生的这次捐献后,捐献当天,杨先生单位的领导和同事都来到采集室看望他,并为他加油鼓劲。
造血干细胞捐献,是一场生命的接力赛,而每一位志愿者都是传递希望的使者。“希望有更多的人加入到中华骨髓库,传递爱心与温暖。”杨先生说。相信在他的引领下,会有更多的“生命星火”被点亮,让爱与希望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不断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