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时,在晋县老城东西大街(今市府路)东段,有一座牌坊,名“绣衣坊”,是为纪念明代贤臣吕镗所建。
吕镗(1490年前后在世),字廷韶,号善庵,明代真定晋州(今河北晋州)城内人。他曾任武进县令,被当地百姓称为“召父杜母”。
召父杜母是什么人?百姓为何用这两人的名号来称颂吕镗呢?
典出《汉书·循吏传·召信臣》和《后汉书·杜诗传》。召:指两汉召信臣;杜:指东汉杜诗。他们都曾为南阳太守,且皆有善政,使人民得以休养生息,安居乐业,故南阳人为之语曰:“前有召父,后有杜母。”久之,“召父杜母”便成为成语,用于称赞地方官政绩显赫。
吕镗有哪些德政,会得到百姓如此爱戴呢?
明代吕氏,曾是晋州著名的姓氏。据县志记载:“吕氏,明初吕伯文自南直(南直隶简称,辖江苏、安徽)风阳迁居晋州小彭。到曾孙吕正复迁居城内。”这里的吕正,正是吕镗的生父。
在晋州,吕正、吕镗可谓“父子同辉”。
吕正出生于明成祖永乐十九年(1421),卒年不详,字孟端,民籍。顺天府乡试第七十四名。正统十年(1445年),参加乙丑科会试,得贡士第三十六名。殿试登进士第三甲第三十七名。他待人宽厚,秉性刚毅,处事果断,轻视富贵。
父亲是进士,儿子也不甘落后。经过乡试、会试、殿试,吕镗于弘治庚戌(1490)及进士第,被派往武进县(今江苏常州武进区)担任县令。同父亲一样,吕镗刚直不阿,嫉恶如仇,轻视权贵,爱护百姓。这种性格,成就了他的业绩,也为他带来杀身之祸。
武进地处江苏省南部,濒太湖,衔滆湖,是吴文化的发源地之一,拥有5000多年的人类文明史、2700多年的古城建设史和2500多年的文字记载史。先后诞生了19位帝王、9名状元和1546名进士。境内的春秋淹城遗址是我国最古老、保存最完好的地面城池。历史上这里曾形成"阳湖文派"、"恽南田画派"、"常州词派"。在这样一个钟灵毓秀、人杰地灵的地方做官,需要有较高的人格修养和政治智慧。
来到武进,吕镗没有入住县衙,而是住进驿馆,查访民情。他发现,武进经济虽然不错,但在政治和社会层面也出现了一系列问题,百姓怨声载道。一些官员拿着俸禄,不思如何为国家和百姓出力,而是花天酒地、偷奸耍滑、虚报政绩,用现在的说法就是“躺平”。一些官员欺压百姓、大肆敛财。一些官员滥用徭役减免权,从中谋取私利,给国家造成巨大的财政损失。有的大户隐瞒土地真实所有量,致使大量土地没有登记上报,偷漏税赋无数……
针对这些弊病,吕镗从整顿吏治入手,罢免了一大批“躺平”的属员,惩治了一批贪污腐化、欺压百姓的蛀虫,使官场重现清明。接着,他颁布命令,要求平均摊派徭役,彻底清查隐瞒多年不交税赋的土地。短短几年,武进县便呈现出官员各司其职、百姓安居乐业、经济蒸蒸日上的景象。人们无不称赞:召父杜母来,武进见青天。为了纪念吕镗的功德,武进百姓自筹钱款,为他建祠立碑。
吕镗的事迹传至京城,武宗皇帝朱厚照大为赞赏,遂下旨,擢升吕镗为监察御史。
当时的朝廷,有一个叫刘瑾的宦官,此人于弘治年间犯罪被赦免后侍奉朱厚照,博得朱厚照宠爱,数次升迁,官拜司礼监掌印太监。掌权后趁机专擅朝政,作威作福,鱼肉百姓,为“八虎”之首,时人称他为“立皇帝”,武宗为“坐皇帝”。他已权倾天下,却不思收敛,甚至还动了谋权篡位之心。对此,满朝文武都心知肚明,但慑于刘瑾淫威,都敢怒不敢言。吕镗不信这个邪,向武宗上奏,弹劾刘瑾的4名亲信,由此声誉大震。
刘瑾痛恨吕镗,暗使吏部调其任山西参议。随即假传圣旨逮捕吕镗交锦衣卫,处以杖刑,并罢免官职。和吕镗有仇的人,乘机造谣诬陷,他被投进锦衣卫监狱,受杖刑而死。
正德十六年(1521年),明武宗朱厚照驾崩,明世宗朱厚熜即位。世宗亲自出马,查抄了刘瑾的宅邸,不仅发现了大量奇珍异宝,还发现了玉玺、玉带等一大批禁物,大为震怒,下令将刘瑾凌迟。
据记载,刘瑾凌迟共持续了三天。第一天剐了357刀,刘瑾被拉回监狱后,居然胃口还好,喝了两大碗粥。第二天剐了几十刀后,刘瑾终于熬不住,气绝身亡。但按照当时的刑律,人犯即便死了,刑罚也不能放过,刘瑾最终被剐满3357刀。刘瑾曾风光一时,最终落了个如此凄惨的下场,也算是罪有应得。
“绣衣坊”旧照
刘瑾死后,世宗皇帝追赠吕镗为左参政,加封“文官祖”,并追赐“绣衣”,在其家乡晋州建“绣衣坊”,以弘扬其功德。在晋州,这座“绣衣坊”也被称为“吕氏进士坊”,1965年,因整修县城街道而被拆除。“绣衣坊”虽然没了,但吕镗的事迹却扎根在晋州百姓心里,世代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