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载有5.86万吨巴西大豆的NORD MADEIRA号散粮船停靠在秦皇岛港丙码头12号泊位。一台门机吊装着一个高2米、直径1米多的“大家伙”,在船舱的不同位置对大豆进行自动识别与布点取样。
“这是‘表层智能查检取样设备’,可替代人工在船舱取样。有了这个‘神器’,进口散粮查检效率大为提高。”系统研发人员王海洋介绍。
对进口粮食开展检疫,是防范植物疫情传入的重要手段。面对每船数万吨的粮食,要想精准检出有害生物,需要抽取有代表性的样品。
“以往查检靠人工取样,工作人员要爬上舷梯、钻进船舱,一个舱要按照规定路线选取数十个点位,采集代表性样品。”王海洋说,登轮检疫取样是一项既琐碎又危险的工作,特别是船舱中下层粮
王海洋介绍,因为安全原因,人工取样只能在白天进行,由于时间有限,查验效率低。取样后,在实验室,工作人员还需从这些样品中筛分、挑拣出杂草籽、活虫、病斑粒等检疫物去鉴定,1毫米大小的微小检疫物都不能放过,实验室工作量更大、耗时更长。
为解决进口粮食散装船舶人工下舱取制样安全性、规范性问题,石家庄海关与江苏一家科技公司合作,研发进口粮食智能查检系统,推动传统进口粮食检验检疫模式向即卸、即取、即检的智能化模式转型。
目前,研发完成的“表层智能查检取样设备”和“传送带智能取样设备”已通过了海关总署的技术评估,可满足船运、铁运散粮不同场景下自动取制样需求,实现24小时全过程连续取样、筛分制样。
在泊位不远处的传送带下方,新建的一个小房子由一根管子和传送带相连。“这是为中下层取样准备的。在卸粮过程中,定时定量取样,方便高效安全。”王海洋说,系统可以做到顺势监管、无感通关。
“有了这套系统,平均每艘船可缩短靠泊时间12小时。经过成本测算,每艘船可节约约7万元的港口费用。”秦皇岛金海粮油工业有限公司进出口主管李凤媛说。
近日,记者在石家庄海关所属北戴河海关看到,一只只小瓶子里放着不同的植物种子和仓储害虫。“这些是我们为建立数据库收集的标本。”王海洋说,有害生物数据库和特征粮粒数据库收录了7种主要粮食作物特征粒数据,以及多角度杂草籽、昆虫数据,涵盖近260种生物形态,有1500多万张样本照片。
近年来,秦皇岛市着力打造粮油食品产业强市。“2024年前11个月,进口粮食236万吨。2025年,随着新建的20万吨筒仓投入使用,粮食进口量将超过400万吨。智能查检系统投入使用后将大幅提升进口粮食查检效率,服务粮食进口。”王海洋说。
来源:秦皇岛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