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海港区卫健局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省、市、区决策部署,以人民健康为中心,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全面推动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迈上新台阶。
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创新推进党建+医疗服务+助力乡村(社区)振兴深度融合,支持海港医疗集团开展“党建引领聚合力,义诊惠民践初心”主题党日活动,提升了“暖心医疗”服务品牌的影响力;扎实开展党纪学习教育,深刻剖析问题,强化整改落实;狠抓“12345”政务服务热线办理质效,做到“民有所呼,我有所应”;加强意识形态工作主导权,发挥宣传阵地引领作用,开展党风廉政建设,整治群众身边腐败和不正之风,推进书香机关建设,不断固本强基,凝心聚力,持续夯实基层党建基础。
重点工作成绩显著。海港医疗集团与北京康旭医学检验所共同签署《合作协议书》,在致病基因检测、临床检验诊疗、科学研究等方面达成合作意向;完成无创产前筛查3770例,耳聋基因筛查3756例;新增普惠托育机构1家,建设普惠托位25个;组织完成区属91所中小学10.39万名学生的脊柱侧弯筛查工作;中医优势专科、特色服务、人才培养等方面工作得到市级肯定,全区中医药综合服务能力进一步提升;2024年度重点学科评审中,海港医院胸痛中心通过了省级、国家级验收认证,心血管内科、骨科被确立为市级医学重点先进学科。
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持续优化。海港医疗集团成立了全市首家国医大师石学敏传承工作室,并挂牌海港区中西医结合医学人才培养基地,基层医疗机构能熟练应用中医适宜技术的医务人员(含乡医)达到近百人;成立卒中中心、胸痛中心等10个特色专科和专病门诊,获批新技术项目25项,基本实现大病、重病患者“不出区”;海港医院成为北京协和医院互联网+医联体成员单位;与天津医科大学眼科医院建立了眼科专科联盟;邀请中国医科大学北京校友会胸部肿瘤MDT分会专家团队来院开展“北京专家团义诊万里行活动”,进一步强化了京津冀医疗合作交流的桥梁纽带作用;海港医院6人取得国家级助理全科医生师资培训证书,6人取得省级全科医学骨干师资证书,26人取得省级助培师资证书,118人取得院级助培师资证书,发表SCI论文1篇、核心期刊论文9篇、普刊论文32篇。
深化医改各项任务持续推进。起草制定了《关于推进海港区城市医疗集团高质量发展实施意见》《海港区属公立医院党委书记、院长薪酬改革办法(试行)》,成立海港区城市医疗集团管理委员会,清单化推进医改重点任务;通过搭建“秦医云”远程会诊平台,纳入各级医疗机构43家,派出专家3732人次,双向转诊服务基层患者4299人次,门诊量62万余人次,出院病人2.3万余人次,开展各类手术1万余例;支持北环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实施“老高糖”健康体检服务,东港镇卫生院开展日间病房试点工作,海阳镇中心卫生院重点打造预防接种门诊等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做好延伸服务;强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管理,增强基层医疗卫生人员服务能力,全年新增社区卫生服务站7家,累计达到111家,居民“15分钟就医圈”基本实现。
中医药传承创新有序开展。依托海港医疗集团,整合成员单位中医资源,全面推进国医堂建设,建成率达到100%,中医药网络格局日益健全;举办“百镇千村万人”中医适宜技术培训班,全面开展针刺、刮痧、拔罐、泥灸、雷火灸、推拿等中医适宜技术,国医堂共接诊6.2万人次,累计收入972万元,中医药服务能力有力提升;通过实施杏林千人培养工程、中医临床技术骨干培训、师带徒、全科中医师培养和基层中医药人才培养等项目,打造实用型中医药人才队伍。海港医疗集团先后引进博士研究生1名,硕士研究生15名,创办了全市首家中医培训学校,已有727人取得省中医药管理局颁发的中医适宜技术培训证书,中医药人才队伍逐步壮大。
系统群团组织作用充分发挥。计生协会为2295名计生特扶人员缴纳意外保险,持续开展“暖心家园”相关主题活动13场,400余名失独人员参与;发放宣传品0.8万份,义诊180人次,发放药品2000余盒;完善红十字会基层组织建设,全区19个镇(街道)、386个村(社区)全部成立基层红十字会,建会率100%。完成应急救护培训1200余人。
2025年,海港区卫健局将继续加强重大疾病防控,持续推进医疗体制改革,着力提升医疗服务质量,聚焦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持续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加强基层医疗体系建设,有序推进重点项目建设进度,抓好党的建设和意识形态工作。持之以恒,久久为功,全力为辖区百姓健康保驾护航。
来源:海港卫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