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网记者 夏筠仪 边晨旭
雄安新区设立7年多以来,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下足“绣花”功夫,加强生态环境治理和保护,一座蓝绿交织、水城共融的生态之城正拔节生长。
珍稀鸟类“寻常见”
冬日的白洋淀,远离了夏日的喧嚣,更显静谧之美。作为土生土长的雄安人,安新县摄影家协会主席张学农经常到白洋淀摄影采风。
“白洋淀生态环境这些年焕然一新,水域面积开阔了,水质也变好了,不少候鸟成了留鸟。”12月24日下午,几只白骨顶鸡正在水面嬉戏觅食,张学农紧忙拿起相机按下了快门键。
作为华北平原最大淡水湿地系统,白洋淀不仅景色宜人,更对维护华北地区生态环境具有不可替代作用,被誉为“华北之肾”“华北明珠”。
在雄安新区设立前,白洋淀1000多个鱼塘、藕塘,将原本开阔的水面分割开来,水产养殖产生大量污染底泥,阻断水体流动,白洋淀水质严重恶化。
如今,白洋淀已重现碧波荡漾、水鸟翔集的壮丽景象,水质从劣Ⅴ类提升至Ⅲ类,并连续三年保持稳定。
就在前两天,白洋淀鸟类“朋友圈”又添5个新成员,白洋淀的野生鸟类种群已增至292种,较新区设立前增加了86种,被誉为“鸟中大熊猫”的青头潜鸭也已连续三年被观测到在白洋淀“安家”并在此繁育雏鸟。
冬至节气刚过,淀面开始封冰,这几天,安新县大张村村民张运福和几个护工一起,每天都会砸开冰面,为过冬鸟儿打开生路。“污染严重时,水面看不见几只鸟,现在环境好了,清早过来,鸟儿成群结队,数都数不清!”
白洋淀生态之变背后,是深化改革创新,加快集聚生态要素的治理举措。
近些年,雄安新区多管齐下、精准治理,开展了“科学补水、清淤疏浚、百淀连通、退耕还淀、严密防洪”五大工程,采取一系列标本兼治措施,着力恢复白洋淀的生态功能、防洪功能。
2018年以来累计入淀水量超过65亿立方,白洋淀水位稳定保持在6.5米—7米,达到白洋淀规划要求的目标水位。华北明珠白洋淀重现“荷塘苇海、鸟类天堂”的胜景。
白洋淀航拍。长城网记者 李征 摄
秀林深处护林忙
在距离白洋淀15公里外的“千年秀林”,虽值冬日,却以其坚韧不拔的林木,讲述着雄安另一段向“绿”而生的故事。
“秋冬季是森林防火关键期,护林员每天都会开展日常巡护,定期清理林下杂草落叶,减少火灾隐患。”中国雄安集团生态建设投资有限公司刘志军介绍,通过近几年的精心养护,“千年秀林”长势非常良好。
刘志军告诉记者,“千年秀林”运用大数据、区块链、云计算等高科技建立智能平台,实施从苗圃到种植、管护、成长的可追溯全生命周期管理,实现对苗木质量、施工进度和工程质量的精准管控,同步构建“数字森林”。
“你看这棵树,当时栽种的时候3米高,现在已经长到5米了!”作为“千年秀林”的参与者和见证者,看到眼前树苗长高变粗,逐渐成林,护林员蔡路杰打心眼里高兴。
种树要三分种,七分养。刘志军说,生态公司采取科学有效的管护措施,通过修枝抚育,促进树木健康成长。“我们还采取科学的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措施,防止发生大面积森林病虫害。”
先植绿,后建城。“千年大计”从“千年秀林”起笔,从2017年秋季种下第一棵树,雄安新区经过7年持续不断地绿化,现已累计造林绿化面积达74.1万亩,森林覆盖率由新区设立前的11%提升至35%。
生态环境好了,很多平时鲜见的野生动物又回来了。“比如野兔、黄鼠狼、刺猬等小动物,目前在林子里经常看到,一些鸟类也明显增多。”刘志军自豪地说,夏季来林子里参观游憩的游客逐年增加,“千年秀林”成了新的网红打卡地。
千年秀丽航拍。长城网记者 李泽凯 摄
屋暖天蓝有新招
12月正值供暖季,怎样让雄安屋暖天蓝?雄安依托丰富的热资源,利用中深层地热、浅层地热、燃气等为居民供暖,实现“多能互补”的供暖方式。
走进智慧能源公司调度管理中心,一个“智慧大脑”将新建片区的供热和燃气的场站、管网一一精准呈现。
“智慧能源公司所构建的智慧能源平台,作为能源运行的智慧大脑,通过智慧调控实现源、网、站、户协同运行。”中国雄安集团智慧能源公司运营管理中心主任刘鹏介绍,雄安地热资源丰富,利用中深层地热、浅层地热、燃气等能源为居民供暖,已经投用了60口中深层地热井,2300余口浅层地热井。
据介绍,在今年采暖季,智慧能源公司承担容东、容西、雄东、高铁站核心区和启动区五个新建片区的供热保障工作,实际供暖面积约1600万平方米,投运能源站12座、热力站147座、供热管网500公里,整个采暖季可再生能源利用率预计可达到25%。
“科学利用地热,一个供暖季就能让新建片区少消耗1800万立方米的天然气,减碳的规模相当于种了200万棵树。”刘鹏说,雄安新区的供暖实现了智慧、绿色,可以让屋子更暖,天空更蓝。
这一年,雄安“生态”要素的成绩单愈发亮眼,白洋淀水质越来越好,千年秀林郁郁葱葱,智慧供热向“绿”而行,300米进公园、1公里进林带、3公里进森林……“蓝绿交织”的生态画卷正在变成现实。
容东片区4号能源站航拍。刘笑男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