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冀州区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不断创新思路,统筹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乡村产业培育、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完善、乡村社会治理等工作,因地制宜、梯次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截至目前,全区已累计创建省级和美乡村48个,其中省级和美乡村示范村9个。
党建引领,主动担当促振兴。12月24日,天蒙蒙亮,小寨乡前照磨村的街道已经忙碌起来。广场上,保洁员们拿着工具捡拾垃圾;院落门前,村两委带领村民们清除周边杂草,开展义务劳动。
“我们村严格落实村两委‘坐班值班’制度,每月选定一天开展党员义务劳动,由村两委干部带头,党员引领群众共同参与,全力营造‘支部引领走在前,党员先锋干在前,群众队伍跟着上’的氛围,夯实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力和战斗力。”前照磨村党支部书记郭怀旺自豪地说道。
为推动和美乡村建设步伐,前照磨村党支部积极探索壮大村集体经济的多重模式,千方百计拓宽村集体经济增收渠道。2021年以来,逐步修复废弃土地45亩,今年增收约2.7万元;对外承包村集体土地82亩,增收约4.8万元;依托农村综合改革示范村项目,增收约5万元;依托村级扬水站,增收约2.1万元。同时,深化农村党组织网格管理,优化乡村治理模式,健全党组织领导下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推动党员力量下沉、服务触角下延,充分释放“小网格”的“大能量”。
乡风文明,人居靓化惠民生。日前,在门家庄乡东堤北村村委会,一场以“推动移风易俗、树立文明乡风”为主题的培训会正在开展,“逢喜事,从简办,高价礼金不可取。”“村规民约要继续在群众中持续宣传”……随着理论知识扎实、讲解详细的培训结束,一场为乡村文明注入坚实力量的行动拉开帷幕。
东堤北村党支部书记刘占魁介绍,这场行动只是村里培育文明乡风的一个缩影。
东堤北村还广泛征集民意,针对“大操大办”“人情消费”“薄养厚葬”等不良现象,发放移风易俗倡议书,开展“破除陈规陋习,树立文明乡风”专题教育,通过持续深入的文明建设,文明新风逐渐吹进了东堤北村群众心里。
乡风要文明,不止要练好“内功”,乡村环境的美化靓化也是必不可少的一环。近年来,东堤北村坚持加大人居环境整治力度,组织动员村民共同参与人居环境整治、共同维护环境卫生,建立长效管护机制,充分发挥在村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实行门前“四包”责任制,引导村民自觉清理户内卫生,强化考核管理,乡村人居环境取得扎实成效,2024年,东堤北村被评为“2024年河北省省级森林乡村”。
“下一步,东堤北村将积极持续发展休闲农业、乡村旅游、文明治理等新产业新业态,推动产业深度融合发展,用好乡村旅游这把‘金钥匙’,打开群众致富的‘幸福门’,撬动乡村振兴新动力。”刘占魁表示。
产业兴旺,协同共创谋发展。走进位于徐家庄乡西午村的冀州现代农业融合创新基地,冬日的阳光洒在蔬菜大棚上,农户们正在棚内忙碌地采摘西红柿和彩椒,成筐的蔬菜被装车运往各大商超及北京市场。很难想象,几年前这里还只是一片普通的农田。
“我们村环境资源好、交通便利,现代农业融合创新基地建在这里,对我们村是一次很好的发展机遇。”西午村党支部书记吕树新信心满满地说道。
乡村要振兴,产业必先行。近年来,冀州区按照“1363”发展思路,加强与北京新发地、千喜鹤、天津科芯、寿光恒蔬无疆等合作,积极构建“生产+加工+销售+服务+农文旅融合”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全面打造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徐家庄乡充分发挥“党建+”作用,大力推广“党支部+合作社+龙头企业+金融+保险”五位一体联农带农模式,带动17家家庭农场、28家农民合作社实现利益联结,群众可通过购买大棚自营、购买大棚托管、直接以土地或资金入股分红等方式投资经营,带动1500余户群众参与设施大棚建设、露地果蔬种植、园区务工等各个环节,拓宽了周边群众增收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