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指尖技艺”蝶变“指尖经济”!河北701家非遗工坊带动就业超18万人)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梁淑平在制作京绣作品。田鹏供图
12月9日,保定市定兴京绣非遗工坊,百余名绣娘以针作笔、以线当墨、以布为纸,缕缕丝线交错中,一幅生动的鲜花京绣图案便呈现在眼前。走到绣娘李艳君身边,只见她飞针走线,神情专注,沉浸在刺绣的世界中。
“源于宫廷的京绣是‘燕京八绝’之一,色彩清新高雅,其针法丰富,主要有齐针、套针、乱针、滚针、锁绣、垫绣、纳锦等,工艺讲究平、光、齐、韵、和、顺、细、密。”说起京绣的工序,在定兴京绣非遗工坊工作20年的李艳君很熟悉。她表示,从小跟着父母缝缝补补,绣出的小鸟、花朵,经常被左邻右舍夸赞,渐渐地喜欢上了刺绣。
“学习刺绣并没有那么容易,特别是做一件比较大的龙袍,三四个人需要一年多时间才能完成。当一件绣品做好后,美丽的图案有着特别的吸引力。”李艳君介绍,她19岁来定兴京绣非遗工坊上班,刚学习京绣时,常常被扎得满手针眼。现在回忆起来,仍能感受到当时那种钻心的疼。但这并没有打消李艳君对京绣的热爱,在梁淑平老师的指导下,李艳君掌握了打版、画图、扎眼等工序,也能单独出作品了。
李艳君口中的梁淑平,是京绣国家级非遗传承人,也是定兴京绣非遗工坊负责人。在梁淑平的带领下,定兴京绣非遗工坊现有300多名像李艳君一样熟悉京绣的绣娘。同时,该工坊还针对周边残疾人、低收入群体和家庭负担较重者等,每年定期举办传习班和残疾人培训班,累计培训上万人次,带动周边20多个村的2000多名农村妇女从事京绣制作,实现了传统技艺传承和经济效益的双赢。“我们在定兴京绣非遗工坊工作,每年有三四万元的收入,真是守着娃、学着艺、养着家。”李艳君高兴地说。
日前,陈氏定窑非遗工坊生产车间,工作人员正在进行剔花装饰工作。河北日报记者田恬摄
让非遗“活”起来、“潮”起来,让“指尖技艺”蝶变“指尖经济”,京绣的“传”与“创”,只是我省积极推动非遗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一个生动实践。为充分挖掘多彩非遗,激发非遗创新创造活力,我省以传统手工艺技能提升为基础,以非遗工坊建设为重点,积极探索非遗助力乡村振兴新方法、新路径,取得了可喜成效。截至2024年11月,全省共建设非遗工坊701家,线上线下培训近10万人次,吸纳脱贫群众8700余人,带动就业超18万人。
为促进非遗工坊高质量发展,我省以政策为引导,先后印发《河北省非遗工坊认定与管理办法》《关于河北省传统工艺振兴的实施意见》《关于推进省级传统工艺工作站建设工作的方案》等。立足传统工艺人才培养、产品创新两个着力点,开展“百位非遗工坊带头人能力提升”和“百项传统工艺项目品质培优”工作,围绕产品设计、能力培养等任务目标,不断培育非遗新质生产力。
“非遗为乡村振兴赋能增色,还需要高质量的金融服务,为此,我们与银行就信贷融资和拓展销售渠道等方面,联合开展‘非遗贷’,以高质量金融服务助力文化产业发展。”河北省文化和旅游厅相关处室负责人介绍,接下来,将持续推动非遗和旅游融合发展,让非遗保护传承融入乡村振兴,促进非遗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让非遗在新时代绽放新光彩。(河北日报记者 史晓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