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一丝一线织出高阳纺织文化)
高阳
作为闻名遐迩的纺织之乡
纺织文化就是它
夺人眼目的亮丽名片
行走在高阳县
纺织元素随处可见
纺织
历史
△ 老式织布机
高阳纺织历史起源于明末,兴于清末,盛于民国初期,为抗日战争做出过重要贡献,20世纪30年代土布产量更是在全国名列前茅。
“桂林山上无杂木,高阳花布四季新”“家家织机响,人人会织造”“南有潍坊,北有高阳”等民间俗语就是对高阳纺织文化最贴切的描述。
△ 乾隆御题棉花图:练染
《乾隆御题棉花图》是清代名臣直隶总督方观承与乾隆皇帝君臣合作而成的一部教民稼穑的诗文图集。
它反映高阳和冀中一带先民植棉纺纱,衣被天下的生动场面。布种、灌溉、摘尖、采棉、弹花、纺线......精美的雕刻工艺把棉花到布匹的生产劳作过程展现得淋漓尽致。
△ 侯宝林表演《卖布头》
民国时期,高阳的土布名扬海内外,侯宝林先生的相声《卖布头》,就是根据高阳土布的吆喝叫卖声而改编的艺术珍品。
“呱嗒嗒,哌嗒嗒,爹的脑袋上白花花,吱扭扭,吱扭扭,娘的纺车又响一宿。进过京,下过卫,卢沟桥上拿过税。一庹是五尺,两庹是一丈,爷爷卖布高声唱!”
脍炙人口的纺织民谣,让我们感知到了“高阳土布”在民国年间远销五湖四海的闪光足迹。
非
遗
目前
高阳县在纺织领域拥有
河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高阳民间染织技艺”
保定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高阳提花布织造工艺”
和“高阳土布草木染技艺”
非遗 高阳民间染织技艺
,时长01:19△中国纺织非遗推广大使田海涛继承了高阳民间染织技艺和织造方法,实现了高阳民间印染技艺传承与发展。
高阳民间染织技艺工艺种类繁多,代表性的工艺技术共分为四大类型、十数个小项。
四大类即纺、染、织、整。
纺,把丝棉、麻、毛等做成纱。
染,就是把纺好的线用染料着色。
织,就是织布。
整,是经过精练、染色、印花后,便可以对织物进行最后的整理工作。
十数个小项包括土布印花、土轧光技术、提花楼子织布、土漂染技术等。
高阳民间染织业表现形态多种多样,既有家庭式、作坊式的小型生产模式,也有近代工厂、布线庄等近代工商业生产模式。
以印花为例,这只是高阳民间染织技艺的一小部分,它看似简单,实则需要极其复杂精准的操作。
非遗 高阳提花布织造工艺
高阳提花布织造
开始都是在提花织布机
以织造平纹土布为主
幅宽一尺到一尺二
民国初年
高阳提花布开始出现
工艺繁复的土机提花织造技术
△高阳提花织造工艺之工具:提花楼子
聪明的高阳织布技工采用麻丝织造提花布,产品更加花色繁多,美不胜收。高阳织布技工很好地掌握了这种家传的提花织造工艺,十里八乡,织艺超群。
非遗 高阳土布草木染技艺
高阳土布草木染技艺
作为中国北方典型的染织技艺
历史久远,种类繁多
原材料俯拾皆是
化腐朽为神奇
它的原料来自大自然。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劳动人民发现蓼染料不溶于水,故有较好的着色度。高阳草木染的基础染料便是蓼蓝,染这种的作坊被称作“蓝缸”。高阳草木染通过独特的介质、印染方法、技艺,别出心裁,生产出的土布和衣服风靡一个时代。
随着时间的流逝
仍有一大批热衷于
传承纺织乡土艺术的人
在新时代里为高阳纺织文化
增添着新的传奇
新的元素、新的品质
让它在历史的长河里
仍然熠熠生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