窗明几净的教室,讲台旁,一个擦得锃亮的阅览架上摆放着几十本儿童绘本和图书,整整齐齐;对着门口的一面墙上贴着四五张作文纸和两三张英语作业纸,上面的笔迹工工整整,充满稚气。
11月15日上午9点多,阳光透过玻璃窗,洒在青龙满族自治县隔河头镇老沟村小学宽敞的教室里。10岁的五年级学生陈家月正在课桌前安静地写着作业。偌大的教室里,只有一人、一桌和满屋的阳光。
跑教老师郭英华(右)为陈家月辅导英语。记者 傅春秘 李楠 储学敏 摄
陈家月已经在这里上了5年学了。曾几何时,十里八乡的孩子们翻山越岭,汇聚到这个托起他们梦想的地方,学习、玩耍、磨炼、成才。
而今,这早已成为过去。近年来,随着脱贫攻坚行动的推进,县里开始有计划地撤点并校,一批位置偏僻、交通不便、生源少的中小学校和教学点相继撤并。昔日分散在一道道山沟一道道梁上的孩子们,走进了条件更好的新学校。
陈家月没有走,她的家庭条件不允许她走。她的爸爸妈妈患有精神障碍,年过七旬的爷爷奶奶舍不得还上小学的孙女一个人到25公里外的寄宿制学校上学。
“老沟村地处燕山深处,抗战时期,八路军在这里打过伏击。老沟村小学的位置就是当年伏击战的旧址。从脱贫攻坚、推进乡村振兴的角度看,撤点并校、改善教学环境势在必行,只有让山里的孩子接受更高质量的教育,他们日后才能走出大山看世界。”隔河头镇党委书记刘春辉说,“不过,推行一项措施,不能搞‘一刀切’,家长的意愿必须尊重,群众的实际困难必须重视。为了陈大爷的孙女,老沟村小学最终还是保留了下来。”
隔河头镇总校为老沟村小学派了一位常驻教师程子华。负责每天为陈家月上语文、数学、科学等科目。英语则由一位跑教老师郭英华负责。
按照政策,老沟村小学常驻教师,应该得到农村生活补贴费、偏远山区补贴费,但程老师是本村人,放弃了这些补贴。
“别人不愿来这个大山沟,但事情总得有人干啊,是苦是亏,总得有人吃啊!不管付出多大代价,也不能放弃这个孩子!”程子华说。
郭英华老师本是樊家店小学任教老师。樊家店小学距老沟村小学15公里,每周二上午,她要赶到老沟村小学为陈家月上英语课。为了保证准时上课,隔河头镇樊家店学区校长樊金伟每次都开车接送郭老师,风雨无阻,雷打不动。
今年8月,连降暴雨让老沟村成为“孤岛”,多日处于道路、电力、通信中断状态。就算条件如此困难,陈家月的功课也没有落下!
那段时间,樊金伟坚持每天开车接郭英华到学校上课。路断了,他就把汽车停到山外,带着郭英华绕山弯、蹚溪水、钻树林,深一脚浅一脚,每次都要步行1个多小时才能到学校。此时,他们的身上早已湿透。
陈家月的日常教育由程子华负责。“缺少同学和朋友,孩子的性格会变得内向,不利于自身的成长。”程子华说。
于是,程子华坚持每周带陈家月到学校周边了解自然知识,在教学中不时换换“口味”,还会带陈家月到学校外面散步,给她讲故事。这些年,程子华成了陈家月的忘年伙伴,课余时间,陪她玩耍、谈心,每天放学把她平安交给家长才回家。陈家月与程子华之间除了师生情,还多了一份浓浓的亲情。陈家月没有让人失望。这个懂事的孩子各科成绩一直在总校同年级学生中名列前茅。
“我长大要到县城读书,学习更多的知识!”陈家月向记者谈了她的理想。尽管至今没有走出大山、没有到过县城,也不知道什么是大学,更不知道有比县城更大的天地,但5年来的学习已经让她懂得了好好学习的重要。她相信,在不久之后的某一天,自己会插上知识的翅膀,飞向更美好的未来。
来源:青龙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