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已投放公共场所“救命神器”112台
投放数量在全省位居前列
本报讯(记者 张甜歌)11月22日,记者从廊坊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召开的“廊坊市自助体外除颤仪助力提升自救互救能力工作”新闻发布会上获悉,我市高度重视公共场所的AED投放工作,自2019年起,市县两级卫健部门会同红十字会等相关部门,科学谋划、主动作为,采取切实有效措施,扎实推进AED安装配置工作。
截至目前,我市已在车站、大型商超、公园、学校等人流密集的公共场所投放AED112台,投放数量在全省位居前列。其中:市主城区55台、三河市11台、大厂回族自治县16台、香河县16台、固安县14台。组织AED使用线下培训200余次,共培训8100余人。利用网易新闻直播和会议软件进行线上培训6次,在线观看人数达16.3万余人。AED领取次数达294次,提升了市民在公共场所应对突发事件时的自救互救能力。
据了解,近年来,心源性猝死已成为我国最常见的院前死亡原因。对突发心脏骤停的患者来说,如果在4分钟内实施心肺复苏和除颤措施,可以显著提高抢救成功率,超过4分钟后身体将出现不可逆转的损害,这被称为心脏骤停患者抢救的“黄金4分钟”。心脏骤停具有不可预知性,大部分猝死案例发生在公共场所,现场缺乏抢救设备,而AED的出现弥补了这一空白。AED是一种适合非专业人员使用的便携式现场急救设备,可以自动识别进行除颤,帮助患者恢复心率,从而有效提高救治心源性猝死的成功率,因此AED被称为心脏骤停急救中不可或缺的“救命神器”,推广和配备AED是全流程、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的重要举措。
近年来,市卫健委将社会急救能力体系建设、急救设施设备配置、社会急救与专业急救衔接、社会急救培训体系建设作为重点工作,联合市相关部门,紧紧围绕“三个突出解决”开展相关工作,切实把公共场所投放AED这一惠民利民好事办好办实。
突出解决“怎么管”的问题。为科学规范管理,市卫生健康委秉持“投管结合,统一调配”的原则,根据国家卫健委印发的《公共场所自动体外除颤器配置指南》,结合我市工作实际,在参考国内城市先进经验的基础上制定了《公共场所自动体外除颤器管理使用工作方案》,明确了AED日常使用主体、巡视管理主体、人员培训演练等内容,确定了“既要配好,更要管好、用好”的策略,为全市配置的AED设备规范管理提供了科学依据。为有效提升AED信息化管理水平,近年来投放的AED设备均配备移动通信模块,并依托通信信号建立了AED远程管理系统,实现AED位置信息、品牌型号、配置单位、功能状态、日常检查、维护保养、使用记录等在线管理功能,确保24小时在线监控管理,如出现紧急使用或电池失效等情况时,将及时补充更换电池、电极片等一次性消耗物资。
突出解决“怎么找”的问题。目前,关注“廊坊市卫生急救中心”公众号,打开“一起救”小程序,搜索“AED”关键词,即可显示附近2公里内重点场所AED设备点位,方便人民群众在需要急救时快速寻找。同时,为高效整合急救资源,切实提升院前急救工作质效,市卫健委积极搭建“AED+院前急救”平台,通过将AED远程管理系统与急救调度指挥系统互联互通,构建急救车辆、AED设备一体化的调度体系,使得AED设备信息在急救调度平台中一目了然。
突出解决“怎么用”的问题。依托卫生宣传进社区、进学校、进单位等,通过多种形式和渠道,综合运用新媒体手段和传统媒体相结合,广泛宣传AED使用和应急救护的重要性、必要性,加大AED操作等应急救护知识培训力度和广度,将急救知识送到百姓家门口,打通应急救护知识宣传的“最后一公里”。同时,加强宣传民法典关于“因自愿实施紧急救助行为造成受助人损害的,救助人不承担民事责任”的好人条款,打消大家对使用AED救人后出现不良后果要承担责任的顾虑,把“围观路人”变成“热心市民”,让更多的人“敢于救人、勇于救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