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李子柒,易县非遗拍了拍你)
随着李子柒的复出
各地文旅纷纷
邀请李子柒前去体验
自家的宝藏非遗
相关话题也登上热搜
借此契机
我们也在线邀请@李子柒
欢迎您带大家来看“易县非遗”
遇见非遗之美
见证文明赓续
易县共有非遗142项
其中
国家级非遗3项
省级非遗4项
市级非遗42项
从极具匠心的易水砚、绞胎瓷
到热闹的摆字龙灯、拾幡古乐
再到满族结绳、铜雕
……
非遗已经成为
易县的亮丽名片
闪烁着耀眼的光芒
易县国家级非遗
易水砚
易水砚是中国名砚之一,与端砚齐名,有“南端北易”之称。其质地细腻,硬度适中,发墨快,不伤笔毫,滋润墨汁而不易蒸发干涸,从古至今备受书家的青睐,也因此具有较强的实用价值。通过浮雕透雕工艺,精心雕制成的一方方易水砚,有山水、花鸟、瓜果、神话、人物、瑞兽、鱼虫、名胜、书卷等各种造型,形式多样美不胜收,具有较强的艺术审美价值。
摆字龙灯
易县摆字龙灯,始建于雍正元年,至今已有近300年的历史。龙体分为十三节,又被称为“节龙”或“段龙”,随着锣鼓镲铙,摆出吉祥文字。从清朝乾隆年间到民国初年,摆字龙灯一直是西陵守陵衙门拜年时的表演节目。后来,守陵人员转为当地农民,摆字龙灯在民间流传,成为表达百姓美好愿望的一个舞种,在全国舞龙表演项目中独树一帜。
拾幡古乐
拾幡古乐是一种从清朝宫廷传入民间的古典音乐。传承至今已有九代,二百多年的历史。因演奏时使用乐器很多,最多时达108件,以“拾”概全,又因演出仪仗队伍中有十面幡旗而得名。演奏包括吹、拉、弹、唱、敲等丰富的展现形式。现在演奏有笛、笙、镲、扬琴、二胡、三弦、云锣、琵琶等传统乐器。
易县省级非遗
绞胎瓷
绞胎瓷,也叫“搅胎瓷”、“透花瓷”,是将两种以上不同颜色的瓷土揉和在一起,拉坯成型,再浇透明釉烧制而成。不仅具有表里如一的花纹图案,更具有与其它普通陶瓷,明显不同的艺术感染力,具有“瓷中君子,表里如一”的美誉。
清宫刺绣
易县清宫传统刺绣是宫廷绣发展的一个分支,在制作过程、刺绣针法等方面,与宫廷绣一样有着严格的规范及要求。在纹样选择上遵循"图必有意,意必吉祥"的观念。刺绣纹样以龙纹、凤纹、云纹、水纹、寿山、福海、蝙蝠、八仙、八宝、十二章纹等为题材,运用谐音、会意、比喻等手法表现出刺绣形象,生动逼真。当代还根据市场需要选择花果、草虫、庭院小景、戏曲人物等图案,写实而生动。
易县市级非遗
易水中医诊疗法
金元时期中医大家张元素(字洁古,易县水口村人)虚心研习古代的医学理论,他以脏腑标本虚实寒热的论点来分析疾病的发生与演变,创立了脏腑病机辩证学说,开创了中医的“易水学派”。“易水中医诊疗法”建立在张元素“易水学派”脏腑病机辩证学说基础上,规范了脏腑标本寒热虚实症候特点,确定了分证治疗方法和药物使用原则。该诊疗法重视扶持正气,强调正气在发病和诊疗中的重要性。强调养生正即能除积,尤其重视脾胃在脏腑中的重要地位。其诊治方法体现了重视脾胃正气,以协调脏腑功能为特色。
易县铜雕
易县铜雕历史可追溯至战国时期,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燕下都遗址出土的战国铜人、立凤蟠龙纹大铜铺首衔环是公认的“国宝”级铜雕刻艺术珍品。易县铜雕原料取材一般为紫铜、黄铜、白铜,也可延伸至金银等贵重金属。工艺过程主要有创意设计、下料退火、锻打刻制、上胶锻刻、打磨抛光、做色防护等六大环节。易县铜雕作品,依类可分为浮雕和圆雕。图案和造型丰富多彩,浮雕图案多以山水花鸟、莲藤枝蔓、龙凤祥云等为主,多寓意吉祥富贵、美满幸福。
满族结绳
结绳文化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五千多年前先祖们的“结绳记事”。清代的满族女子更是精于结绳技艺,用于服饰的纽扣、腰佩以及传统发饰装点等。清代于易县选址建清西陵,随着满族人的迁入,带来了满族传统的结绳技艺。满族结绳技艺在易县民间传续至今约三百年。
易县非遗宛如散落在
大地上的璀璨星辰
每一颗都闪耀着
独特而迷人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