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其貌不扬的宫廷用品
明清时期,蔚县砂锅、砂壶不仅成为京城名贵人家沏茶、做饭用的日常用品,更成为皇宫里专门为皇上熬煎中药的“重器”。
俗话说,南有紫砂,北有青砂。蔚县青砂器是用当地独有原材料“坩子土”经过1400℃高温烧制而成。此土黏性强,是制作青砂器的主要原材料。过碾之后细腻、柔软,可塑性极强,具有单一配方成型的特点,用它可烧制各种各样的砂器。据有关史料记载,蔚县青砂器是煎熬中草药的最好器皿,用它煎出的中草药不变质、不变味;烧水,水甘甜;热酒,温而可口,不滋辣;熬粥,色香味美;炖肉,美味可口,素有“砂壶水,扣碗茶, 砂锅肉”之美誉。1987年为证实蔚县青砂器的卫生价值,蔚县政协邀请国家地质部岩矿测试技术研究所对成品进行了研究化验,结果表明:蔚县青砂器成分中含有人体必需微量元素15种之多,重金属和有味重金属含量却低于国家限定标准。
二、技艺青砂——烈焰中的刹那芳华
蔚县青砂器造型朴素大方、轻巧,通常比其他地方的砂器要薄。蔚县青砂器烧制过程极为重要,重工艺、重技巧、重火候。工艺流程分为和泥、踩泥、制坯、烧制四个工序。
和泥:先把坩土矿石碾碎,然后按3:1的比例加水混合成泥。
踩泥:工匠师傅光着脚踩,踩的时候一点一点挨着转着圈踩,直到把泥块全部踩碎,一般会踩到15遍左右,踩得次数越多、泥才越有韧劲,成品越结实。
制坯:在龙盘上操作,龙盘边转动,工匠师傅边用手捏泥制坯。
烧制:工匠师傅早早起炉烧火,把制好晾干的坯子放入炉中并加盖上笼盖进行烧制,此过程一般需要经过六七个小时才能完成。同时烧制也是制作蔚县青砂器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非常考验工匠师傅的技艺水平。
除了以上关键的四步外,青砂器制作一般需要十多道工序才能完成。工匠们为了使制作出来的青砂器更加细腻,会提前将准备好的坩子土、黄土和白土进行碾压、过筛。随后把过了筛的坩子土与一种砂土配制好后,加水浸泡七八个小时。工匠们一般会在晚上八九点开始浸泡,次日早上五六点钟和成泥,之后通过脚踩的方式使原来较软的坩子泥变硬,然后再用手揉搓上劲,从而使捏制出来的砂器更结实、耐用。
三、梦里青砂——毕生钟爱为传承
蔚州青砂器盛产于蔚县县城西北部10千米处的南留庄镇白河东村,该村始建于明永乐年间,至今已有600多年历史。
王启杰是白河东村一带青砂器作坊的“掌门人”、 蔚州青砂器王氏家族的第四代传承人,其曾祖父王贞吉、祖父王丙润、父亲王汝耀均为该村知名青砂器制作艺人。他的儿子王龙磊自幼耳濡目染,跟随父亲学习青砂器全套制作工艺,坚持用传统手艺烧制青砂器,现在已成为王氏青砂器第五代掌门人。王龙磊在成为“掌门人”之后,深感责任重大,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孜孜不倦潜心钻研,直到去南方考察紫砂器茶具时他深受启发,决定尝试将北方的青砂器药壶进行转型。
在父亲的支持下,经过专家专业指导,王龙磊坚持在传承中勇于创新,从原来烧制药壶到现在可以烧制出一套套精致的青砂茶具,实现青砂器制作技艺的巨大飞跃,也受到众多消费者的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