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8日上午,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的采集室里,一场生命的接力正在进行。
8时40分,医生将两个针管分别连接王先生的左右胳膊。鲜红的血液从他的一侧胳膊中缓缓抽出,经过血细胞分离机的分离,完成造血干细胞的采集,再通过另一侧胳膊的针管回输到体内。血液的不断流转,增添了一份沉甸甸的爱。经过4个多小时的采集,王先生成功捐献了260毫升造血干细胞混悬液,这些将被送向远方的“生命种子”,寄托着深沉的爱与重获生机的希望。
今年38岁的王先生,在一次献血过程中加入了中华骨髓库。而就是他留下的这一份血样,在18年后,使陌生的两人间多了一份牵连,也改变了一个人的命运。
今年9月,王先生接到省红十字会的电话,工作人员告知他与一名血液病患者初步配型成功。“真不容易啊,我终于等到了。”王先生感叹道。当初想要救人一命的想法再次涌上心头,朴实厚道的他立即同意了捐献。“能有机会捐献造血干细胞,既是兑现自己承诺的一份责任,也是一种光荣。”他眼神坚定,内心满是对生命、对承诺的担当。
恰逢多事之秋,年迈的父母生病住院,这几个月里,王先生一直奔波在医院和捐献的安排中。“都是救命的大事,哪件事儿都不能耽误。而且我等了十多年才终于等到了这个捐献机会,不能放弃!”生活中经历的种种,让王先生对生命看得异常珍重,也更加感同身受受捐者家属的心疼与期盼。他总是很积极地配合红十字会工作人员的工作,认真对待高分辨检测和体检等,全力以赴做好捐献准备。
“知道要做体检时,我第一反应就是担忧,毕竟已经过了十多年了,怕自己的体质不达标没办法通过,没办法去捐献救人。”王先生坦言道。自体检后,他就心怀忐忑,直到“通过”的结果出来,王先生心里的石头才总算落了地。
对于捐献造血干细胞王先生从头到尾都没动摇过,但是家人的担心难免会让他有所顾虑。他告诉家人,在茫茫人海中找到符合移植条件的造血干细胞相当于大海捞针,这对受捐者而言就是渺小的活下去的希望,不能刚看见希望就让它破灭;同时,捐献造血干细胞也不会对身体造成伤害,但能让一个人重获新生,这样的事怎么能不去做呢?最终王先生得到了家人们的支持。
“我没有什么想说的,自从我决定加入中华骨髓库的那天起,只知道只要配型成功,能够救人,我就会义无反顾地去做。”王先生表示,捐献只是第一步,让患者恢复健康才是功德圆满,也是他最想要的。
至此,王先生成为了中华骨髓库第18713例、河北省第807例、石家庄市第231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