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奋进强国路 阔步新征程 | 保定定兴:昔日“田把式” 今朝“科技侠”)
在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与3.0智慧版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加持下,定兴县农业生产正在经历从传统耕种模式到机械化、信息化的飞越——
昔日“田把式” 今朝“科技侠”
□保定日报记者 程雅洁
图为夏收时节,定兴县内章镇大北召村高标准农田里,大型农业机械正在进场收麦。张曾良 摄
金秋时节,眺望定兴县固城镇北店村3.0智慧版高标准农田,在技术员的操控下,无人机边按预设路线匀速行进,边向田间喷洒药剂。
“使用无人机,一分钟就能搞定一亩地,太高效了。”站在地头观看无人机作业的老孙,乐呵呵地说道。老孙名叫孙振清,是定兴县固城镇北店村人。他家承包了400亩耕地,夏收后又种上了玉米。种了一辈子地的老孙,虽说已过花甲之年,但种地的劲头儿却不减反增。有人问他这是为啥,老孙总是笑着解释说:“现在有了3.0智慧版高标准农田,干活靠的是机械,种地靠的是科技,跟人的年岁没啥关系。”
要说老孙,年轻时也是一把种田的好手。“以前种地可没这么轻松。那时,耕地要用牛马拖着犁耕,条件好点的,托人舍脸地才能借到一台手扶拖拉机。浇地更是各家的大事,每次浇地都要拉着柴油机和泵头、皮带什么的很多东西,一个柴油机就有好几百斤,晚上浇地一浇就是一宿。”说起过去种田的辛劳,老孙打开了话匣子,“最难熬的还是收麦子的那半个来月。夏天雨水多,得趁着天晴时抓紧抢收,全家老小齐上阵,凌晨两三点起床,要一直干到晚上五六点钟,那才叫面朝黄土背朝天,汗珠子落地上摔八瓣呀。”
后来,老孙和乡亲们普遍用上了拖拉机,还有手推式播种机等小型农业机械,虽说种起地来省了不少力,但方方面面的投入加在一块,也是一笔不小的开销,再加上各家各户的地块大小不一,全村的耕地碎片化严重,农业机械根本发挥不了应有的作用。
“什么时候才能从地里彻底解放出来呢?”老孙的期待,同样是当地众多农民的期待。定兴县是传统农业大县,全县共有耕地64.21万亩,其中基本农田57.74万亩。如何实现适度规模化经营,如何提升粮食产业的竞争力,如何进一步减轻农民的劳动强度?以问题为导向,定兴县开始了一场全新的探索与实践。
定兴县采取先试点再逐步推开的办法,探索由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的土地经营模式变革。2020年10月,该县高里镇景安村成为先行先试的村子之一。该村由村党支部牵头建立土地合作社,在农民自愿的前提下吸引农户以土地经营权入社,先后整合农田1200亩,促成“小田变大田”,并开展农田新基建,去除田埂、平整土地、削高填低,铺设先进灌溉设施。“集中连片的耕地,便于大型机械作业。麦收时,大型农机可以直接开进田里,实现了收割、脱粒、秸秆还田一步到位。”景安村党支部书记满术平告诉记者。
以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为抓手,定兴县加快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2022年,该县共建设3.0智慧版高标准农田1.6万亩。其中,固城镇北店村2022年由村党支部出面推动土地流转,建设3.0智慧版高标准农田2000余亩,不但田成方、林成网、路相通、渠相连、旱能灌、涝能排、机能行,而且还在地下铺设了伸缩式智能水肥一体化系统,在地上安装了物联网激光雪深监测站、土壤墒情监测站、植物病菌孢子捕捉仪、物联网虫情信息采集器等高科技设备。
高标准农田建好了,可是谁来种呢?定兴县采取由村党支部领办的合作社自营或委托龙头企业及种粮大户代管经营的方式。种了40多年地的老孙,看着一眼望不到边的大田就痛快。听说可以承包,老孙回家后跟家人一商量,决定先承包400亩地试试。
“点点手机,水肥一体化设备喷头就会从地下钻出来,360度旋转喷洒,在补水的同时连肥也一起施了,一个人就能轻松管理上百亩地。”在技术员的指导下,老孙学会了通过手机查看农田温度、湿度、虫情、土壤墒情等数据,并且由衷地感叹:“没想到我这60多岁的人,也玩上了高科技。现在的种田人,再也不是过去的庄稼汉了。”
从过去人赶着牛马犁田的“六只脚”,到拖拉机的“四只脚”,再到“活让机器干、一部手机就种田”的现代农业,定兴县作为我省52个粮食生产主体功能区之一,截至2023年2月,该县246个有耕地的村全部建立了村党支部领办的土地专业合作社。据统计,目前,该县入社土地达到10.17万亩,建成3.0智慧版高标准农田近3万亩,有力推动了现代农业高质高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