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年来,秦皇岛人民团结一心、艰苦奋斗、开拓进取,实现了从温饱不足迈上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跨越。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市上下踔
经济总量不断扩大。新中国成立初期,秦皇岛经济基础薄弱,1949年全市生产总值仅为0.88亿元,经过20多年
人均水平显著提升。新中国成立初期,秦皇岛人均生产总值很低,1949年仅为69元,1978年增长到392元。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快速发展,人均生产总值实现连续跨越,1986年突破千元,2001年突破万元,2007年突破2万元,2011年突破3万元,2016年突破4万元,2019年突破5万元,2023年人均生产总值达到64491元,按不变价计算,比1949年增长220倍,年均增长7.6%。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新中国成立初期,全市产业结构层次低,是典型的农业市,工业、商业、交通、服务业落后。1949年三次产业结构为66.6:6.9:26.5,工业增加值仅为595万元。随着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快速推进,1978年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29.7:37.7:32.6,工业成为第一大产业。改革开放以后,秦皇岛在港口、休疗和旅游等产业的带动下,全市第三产业加速发展,1982年第三产业增加值首次超过第二产业,形成“三、二、一”的产业格局。党的十八大以来,市委、市政府把调结构、转方式作为重要抓手,促进三次产业协调优化,2023年产业结构调整为13.0:32.0:55.0,高端装备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成为带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民营经济稳步发展,2023年民营经济增加值1238.41亿元,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为61.9%。
农业发展阔步向前。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取消农业税等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实施,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积极性,农业生产稳步增长,以种植业为主的传统农业开始向现代农业转变。党的十八大以来,秦皇岛全面深化农村改革,扎实推进乡村经济振兴,农业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2023年,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484.96亿元,比1949年增长682倍,年均增长9.2%。粮食产量77.87万吨,比1949年增长6.8倍,年均增长2.6%;猪牛羊肉产量22.05万吨,比1980年增长6.9倍,年均增长4.2%。农业产业化经营率70.4%,比2000年提高34.3个百分点。
工业实力大幅跃升。建国初期,全市工业基础薄弱。上世纪五十年代至七十年代,全市把有限的资源重点投向工业部门,逐步建立了门类较为齐全的工业体系。改革开放以来,全市工业进入跨越式发展阶段,以食品加工、机械制造、玻璃建材、金属冶炼及压延为主导的四大主导产业迅速壮大。2012年,全市工业增加值是1978年的147倍,年均增长12.3%。党的十八大以来,高端装备制造业引领工业增长,生物技术、电子信息、生命健康、新材料新能源等产业加快崛起。2023年,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的36.1%,比重超出2014年26.9个百分点。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39.0%,成为全市工业增长的重要支撑。
服务业地位作用彰显。新中国成立75年来,全市服务业规模日益扩大,质量效益大幅提升,新产业新业态层出不穷,逐步成为全市经济第一大产业,对发展经济和促进就业发挥着重要“稳定器”的作用。2023年,服务业增加值1100.65亿元,是1949年的4785倍,年均增长10.1%,快于生产总值增速1.1个百分点。服务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55.0%,比1949年提高28.5个百分点,比第二大产业工业高27.4个百分点。改革开放以来,消费市场日趋活跃,新型商业不断涌现,消费品迭代升级,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屡创新高。2023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67.13亿元,是1949年的1853倍,年均增长10.7%。
75年砥砺奋进,秦皇岛经历了春风化雨润沧桑的发展历程,见证了天翻地覆慨而慷的历史巨变。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全市上下将奋发进取,勇毅前行,努力推进高质量跨越式发展,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河北篇章贡献秦皇岛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