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今天,为大家分享陈越光先生关于公益慈善的15个最新观点。
陈越光先生是文化界名人,目前担任中国文化书院院长。他曾任“走向未来”丛书及杂志副主编,这套丛书可以说影响了一代人,悄然改变了我们的世界。
陈越光先生亦是公益界的资深前辈,早年曾任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副理长,后来又先后担任浙江敦和基金会执行理事长兼秘书长和理事长,就是现在,也还担任着西湖教育基金会理事长和中国慈善联合会副会长之职。
这样的学识和经历,让陈越光先生对公益有深刻的洞察和理解。比如,两年前的2022年,他曾与央视主持人张越对话,提出了“公益是社会的盐,只有溶于社会才能体现自身价值”的观点,引发行业关注。
近日,在中国慈善联合会传播委员会主办、《中国慈善家》杂志承办的“好事传千里”公益传播月联合路演上,陈越光先生对上述观点进行了系统梳理和阐述。
具体来说,陈越光先生的梳理包括“公益的元问题”“公益从传统慈善到现代公益的嬗变”“公益的有界无边特点”“公益的前沿理论和实践探索”等四个层面。
小编整理了其中关键的15个观点,分享给大家,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和启迪。
多说两句,陈越光先生有一次在深圳国际公益学院演讲,有学生以“君子有三变”来评价先生,即: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
前两“变”倒是没错,但先生的演讲哪有一点“厉”的成分?即使与之面对面交流,也让人感觉十分亲切平易近人,没有一丝架子。
有人说,君子之风,如秋水之澄澈,明净而深邃。他们心无杂念,坦荡无私,以高尚的品德赢得他人的尊敬。其智慧卓越,洞察世事,能够指引人们走向光明之路。
陈越光先生正是这样的君子。
以下内容来源:影响力慈善研究院
1、公益当然有很多问题,监管问题、自律问题、效率问题、透明度问题,规模和影响力问题,还有从业者的职业迷茫问题,等等。但是所有这些问题都只是当事人、从业者面临的方法问题、能力问题、认知问题、甚至品德问题,不是公益的元问题。
2.公益的元问题是:何为公益?公益从哪里来?公益的目标是什么?
3.何为公益?公益本质上是个人或机构使用自有或获得的资源,使其利他的道德愿景社会化展开的行为或过程。社会化过程这一特点正是传统慈善和现代公益的区别。
4.在《慈善法》的大慈善概念下,公益和慈善是统一的,慈善涵盖了公益。当然,今天所说的大慈善是现代慈善,不是传统慈善了。
5.现代公益源自传统慈善,就像现代社会是从传统社会演化而来,是同样的逻辑。现代公益继承了传统慈善民间性、利他性(非营利性)、自愿性三个特征。
6.现代公益源自传统慈善,它们的根本差别是:第一,公益的从事者是现代契约社会中具有理性和独立权利的公民或法人。而传统慈善的从事者是传统社会中凝固于社会有机体的“个体”。第二,公益项目的社会化展开,必然具有其对应然(理想)社会的追求。什么是好社会,做公益项目时必然有这个理想的投射。所以,传统慈善是帮助有需要的人,公益是在帮助他人的过程中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
7.在今天,公益所做的每一件微小的事、帮助的每一个人,都有对社会进步的要求和理想的投射。
8.传统慈善“随缘行善”,无需边界,因为传统慈善并不在社会建构中承担角色。但是公益在社会化展开的过程中,就要在社会建构中承担角色,需要有界别感,需要有排他性的自我认定。
9.人人公益的主要目的不仅仅是扩大捐赠的资源,更主要的目的是造就一代符合历史和时代需要的现代公民。
10.公益不能过度自我划界,公益的界具有“有界无边”的特性。公益的有界性,主要是它的民间性、利他性(非营利性)以及自愿性。公益的无边性,主要是行为主体不固化(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法人;可以是基金会,也可以是社团;可以是一个媒体,也可以是一个联合体的平台,还可以是一个商家、一个企业),服务领域不限定,推动方式不拘泥,这是无边性的“三不原则”。
11.公益是社会的盐,必然在溢出中推动改变,必然在溶化中体现价值。这就像人有常情,所谓喜、怒、哀、乐、爱、恶、欲七情,但“圣人之常,以其情顺万物而无情”,就像盐可以调味各种食物,改变了食物的味道,但食物中看不到一粒一粒的盐,它已溶化在其中。
12.萨拉蒙的《慈善的新前沿》概括性地提出“全球公益事业正在经历一场市场革命”,在这场革命中,“捐赠不会消失,但市场工具将为公益事业影响的拓展提供关键性支持”。最前沿的四个舞台,分别是社会企业、小额信贷、金字塔底部投资和未来储蓄的战略性货币化。将这些新前沿做一个归纳,可以归纳探索的基本公式,即以市场工具为杠杆,以公益理念为支点,撬动社会公平的变革之球。这个公式里,工具杠杆是市场化工具,支点是公益的理念,最终撬动社会发展的方向是迈向公平的变革。
13.优秀的企业、卓越的企业、伟大的企业将从追求做世界最好的产品,发展到追求为推动世界向最好发展而做产品!做世界最好的产品,还在原有的商业世界里,当开始追求推动世界向最好发展而做产品,这就迈向了新世界、公益的新前沿了。
14.71年前,管理学大师德鲁克在他的奠基性著作《管理实践》中阐述管理者的“终极责任”:一个企业管理者最终极、最根本、最高的责任是在管理中将社会利益变成企业的自身利益。如果这一“终级责任”在几代企业家中成为自觉,那么公益成为最大的商业,也是可以预期的,而在这个过程中,也正是公益作为社会的盐催化的。
15.如果你们立志于成为社会之盐,那么一切个人的成就都将不足以满足你们,只有在思想领域对未知的探索,对过去和未来的大历史展望;只有在行动领域推动社会向更自由、更平等、更宽容的方向有所进步,才能和你们内心的不安同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