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9月23日,来自石家庄市鹿泉区的范亚萍在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完成造血干细胞捐献,为一名血液病患儿送去“生命礼物”。随着范亚萍的成功捐献,河北省非亲缘造血干细胞捐献突破800例。
12年等待 初心不变
范亚萍今年41岁,说起自己的捐献经历,范亚萍说,源起献血,挽救生命,倍感幸福。
2012年,范亚萍在无偿献血时,经过工作人员的介绍了解到中华骨髓库,当时想着虽然配型概率比较低,但还是有机会能够救人一命,便留下血样登记入库,成为了一名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后来,范亚萍因为生育孩子等身体原因,后续便没有去参与献血的活动,对于自己曾留下的血样,也渐渐地有些淡忘了。
2024年6月,一通电话让范亚萍平淡的生活有了变化。“当时电话里说自己是红十字会的工作人员,有患者与我初步配型成功,询问我是否同意捐献。”范亚萍回忆,她看见这个陌生的座机号码,默认为诈骗电话,草草回复“考虑一下”就挂断了,但心里却泛起了涟漪。随后,河北省红十字会再次拨通电话,详细介绍了情况后,范亚萍明白这是真的,一份等待了12年的缘分来了,她毫不犹豫回复:“我愿意捐献”。
范亚萍按照采集准备流程,进行了高分辨检测,在体检符合捐献条件后,开始精心做准备工作。但由于对于个人身体的担忧和对捐献流程的不了解,范亚萍的爱人最初并不支持她的决定。省、市红十字会的工作人员将造血干细胞的采集流程进行了介绍,鹿泉区捐献者通过现身说法展示捐献无损健康的生活,经过资料的查阅和数据的展现,范亚萍的爱人放下了担心,陪伴妻子调整饮食、锻炼身体,等待采集计划的到来。
9月上旬,范亚萍等来了喜讯。“省红十字会通知我前往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报到,准备注射动员剂,进行造血干细胞采集工作。”9月19日至22日,连续打了4天的动员剂后,范亚萍于23日按计划正式开始采集工作。经过近5个小时,采集工作圆满完成,286毫升造血干细胞混悬液汇聚的“生命火种”即刻被送往患者所在医院。
捐献当天,省政协委员、河北开放大学党委书记籍献平,省红十字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会长李林龙,省红十字会党组成员、副会长郝建强,省红十字会三献工作事务中心主任张江涛来到采集室与范亚萍亲切交流,并为她送上了证书和鲜花。
“不知您的姓名,就称呼您是我的再生母亲吧……”看到患者手写的感谢信中稚嫩的笔记,范亚萍潸然泪下。由于双盲原则,范亚萍只知道患者与自己的大儿子同龄。“我又多了一个孩子。”范亚萍激动地说,“12年的等待是值得的,希望她早日恢复健康!”
800例捐献 爱心传递
善心义举,彰显凡人大爱。范亚萍成为中华骨髓库第18468例、河北省第800例、石家庄市第228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当天,同样来自石家庄的刘先生在石家庄市人民医院完成采集,成功捐献258毫升造血干细胞悬液,为一位素不相识的血液病患者送去生命的希望,成为中华骨髓库第18469例、河北省第801例、石家庄市第229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
捐献造血干细胞对患者来说,是重生的希望;对病人家属来说是感动与慰藉;对社会来说,是人间大爱的传播。2004年11月26日,唐山市志愿者周伟成功捐献造血干细胞,成为河北省非亲缘性造血干细胞捐献第一人。他的大爱善举不仅生动诠释了生命真义,更开辟了河北省造血干细胞捐献的生命传递之路。自此,越来越多的志愿者怀揣勇气和爱心,撸起袖子,义无反顾献出“热血”,浇灌生命之花。范亚萍仅是做出这样决定的众多志愿者中的一个,捐献的道路上,还有更多的人正在前行!
中华骨髓库河北分库于2003年正式成立,经过二十余年的发展,截至目前,河北省造血干细胞志愿捐献者达到17.9万人,成功捐献801人,其中境外捐献19人,二次捐献21人。他们用一双双温暖的手,带给血液病患者信心和第二次生命,在燕赵大地书写了一个个喜结“血缘”、拯救生命的感人故事。
多年来,省红十字会通过不断科普宣传造血干细胞捐献知识,让越来越多的人了解造血干细胞捐献的意义。从2004年11月第1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周伟成功采集到2012年1月第100例张晖实现捐献,历时7年;从2014年7月第200例张晓钰捐献至2016年8月第300例王爱民完成采集,历时2年1个月……从2023年8月第700例李旭捐献至今800例志愿者范亚萍成功完成造血干细胞捐献,仅用了1年1个月。
河北造血干细胞捐献事业的发展,离不开捐献者、志愿者的支持与奉献,他们来自各行各业,却有着共同的心愿:挽救生命!这一群 “爱”的播种人用可再生的血液,拯救不可重来的生命,将“我愿意”三个字变成最有力量的行动。同时,也希望越来越多的社会爱心人士加入中华骨髓库,把生机与活力继续传递,为血液病患者架起一座爱心之桥、生命之桥、希望之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