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来散,
这个名字,
听起来就那么有画面感。
据说,
这里曾是个天然的说书场。
一下雨,
听书的人们就一哄而散。
想必他们一定是满脸遗憾,
一边匆匆往家赶,
一边狠狠骂着:这鬼天气!
20世纪80年代的雨来散。(资料图)
在很长时间里,
这里都是老秦皇岛的CBD。
逛逛朝阳街百货,
去新闻影院看场电影,
顺便到天宝斋整上二两小烧
……
20世纪90年代的雨来散。周雪峰 摄
鲜活的市井气,让人着迷。
1994年10月18日,雨来散拆迁动员大会。罗大伟 摄
20世纪90年代的雨来散拆迁。周雪峰 摄
如今,
雨来散已经变身太阳城商业区。
破旧的青砖窄巷,
被鳞次栉比的高楼和商铺代替。
曾经的“雨来散”现在的繁华景象。胡安 摄
当年倚着电线杆等孩子回家的阿婆,
匆匆走过残破街角的大妈,
小巷里结伴而行的老哥俩,
早已成为记忆里凝固的瞬间。
而那些人世间的小幸福,
从未被雨水打散。
“秦皇岛·岁月如歌”
老照片系列报道之
汽车制造
秦皇岛,
一座车轮上的城市。
在上世纪80年代,
秦皇岛就造出了属于自己的
“渤海”“京岛”品牌汽车。
20世纪80年代抚宁农民制造汽车。罗大伟 摄
1982年秦皇岛市交通局汽车修理厂生产的“渤海”牌汽车。孙忠 摄
1988年,抚宁区一家个体汽车修理作坊发展成为河北省内占有重要位置的汽车制造企业。“京岛”汽车在20世纪90年代曾一度畅销全国。孙忠 摄
40年弹指一挥,
秦皇岛发挥集聚效应,
已经打造形成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
中信戴卡股份有限公司物流基地。姜涛 李铎 摄
兴龙戴卡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姜涛 李铎 摄
凯斯曼秦皇岛汽车零部件制造有限公司是中信戴卡将德国凯斯曼(KSM)铸造集团的先进技术实施本地化的重要举措,产品包括动力总成相关零部件、底盘模块化零件及车身零部件等。姜涛 李铎 摄
尤其轮毂行业发展水平处于全球首位,
成为许多国际知名汽车品牌的供应商,
为秦皇岛带来“车轮制造之都”的盛誉。
一张老照片,一段难忘事;
一组老照片,一部发展史。
老照片,承载着城市记忆,见证着时代发展。站在新的历史天空下回望过去,总有一些片段会撞击我们的心灵。
秦皇岛日报社推出“秦皇岛·岁月如歌”老照片系列报道,面向社会征集有关秦皇岛城建、文化、民俗风情等内容的历史资料照片和视频。
让我们一起定格旧时光,展望新未来,记录城市岁月变迁。
投稿信箱:
qhdjygc2024@163.com
征集要求:
老照片不限拍摄时间,一律以JPG格式发送,并配上相关说明(注明作者姓名、拍摄地点、拍摄时间和联系方式)。
来源:秦皇岛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