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自治区阿里地区,平均海拔4500米以上。9月初,这里已有了丝丝寒意。
一大早,文锴收拾妥当,来到阿里地区妇幼保健院。今年33岁的文锴是沧州市妇幼保健院的一名儿科医生,2022年7月,作为河北省第十批援藏干部,他来到阿里地区妇幼保健院,开启为期三年的援藏之旅。
“孩子哪里不舒服?”“嗓子疼不疼?”“啊,张嘴让叔叔看一下。”……儿科门诊室内,文锴细致地问诊、检查。
休息间隙,文锴忙喝口水,吸一会儿氧气。他来阿里地区两年多,生活上虽已融入,但高原反应仍难以克服。“宿舍也有氧气罐,每晚睡前我都要吸一会儿。”文锴说,吸氧是为了身体健康,也是为了工作时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
对阿里地区的环境,文锴提前进行了了解:海拔高、含氧量低。可进藏时的高原反应,仍让他措手不及。他的血氧饱和度低到70,不能大声说话,不能快步走路,晚上头痛的时候需要吃安眠药才能入睡。文锴咬牙坚持,不断调整,仅一个星期,他就到阿里地区妇幼保健院儿科报到。
儿科被称为“哑科”,孩子说不清自己哪里不舒服。在阿里地区,有一部分藏族同胞不会说普通话,这无疑更给问诊增加了难度。面对只会藏语的患者,文锴开始让藏族同事帮忙翻译,后来跟着他们学了一些藏语。问诊时,他都是边说边比画。“最忙时,我一天接诊了30位患者,说得口干舌燥。”文锴说,但当看到孩子及家长满是信任和感激的眼神时,所有的疲劳都烟消云散。
文锴和藏族同事们一起救治过一位仅出生4天的新生儿。那天,文锴正出诊,突然听到新生儿诊室传来喊声,他循声前往,见一名新生儿躺在婴儿辐射保暖台上,双眼上翻、嘴唇青紫、四肢抽搐。“这是新生儿惊厥。”他心里一紧,和藏族同事一起给新生儿用药物镇静、帮助其吸氧。十几分钟后,新生儿停止了抽搐,嘴唇也渐渐红润起来。新生儿家长感激不已,一个劲儿地说“突及其,突及其”(藏语:谢谢)。
文锴说,起初他认为援藏只是一份工作,在日复一日的工作中,他深刻理解了守护生命的意义。
文锴开始走出诊室,跟随藏族同事们一起下乡义诊,进行健康科普宣传,他们先后为百余名患儿制定了诊治方案。和其他援藏医生一样,他也毫无保留地向当地年轻医生传授医术和经验。今年7月,文锴被阿里地区妇幼保健院党支部确定为党员发展对象。
文锴说,他很荣幸参与援藏工作,用所学知识守护当地儿童的健康,为西藏医疗事业进步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康学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