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洪洞县大槐树遗址1930年摄
海纳百川,大度包容
——与人口迁徙有关的地名
历史上,晋州土著居民较少,人口大多由迁徙而来。其中,由山西迁入者居多。明建文帝年间发生的“靖难之变”(民间称“燕王扫北”),使河北、河南、山东等地的百姓惨遭杀掠,逃亡殆尽。北方大地人烟荒芜,十室九空。朱棣即位后,明朝政府就从人口密集的山西组织大批乡民,在洪洞县大槐树下集结,发给凭照川资,强行迁往各地。其中,迁来晋州者也为数不少。所以,本地古来有“问我祖先来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的说法。
这种人口结构,体现了晋州人的包容性。这种包容,是晋州得以存续发展的重要条件。
壁画《移民图》(局部)真实再现了迁民被逼无奈、背井离乡的情形
晋州镇(12个)
西李家庄:明永乐二年(1404年),山西洪洞县李氏迁此建村,因处城西,称西李家庄。民国34年(1945年)改为李家庄。1981年为避重名,复用旧称。
丁家庄:明永乐年间,山西洪洞县民迁此建村,丁姓居多,故名。一说因街呈“丁”字形而得名。明清时村内有莲花池,为游览之地。现村内主要姓氏有:冯、安、吴、刘、杨等。
樊 庄:明永乐年间,山西洪洞县民迁此建村,樊姓居多,故名。现村内主要姓氏有:赵、关、孙、李、王等。
杨家庄:明永乐年间,山西洪洞县民迁此建村,杨姓居多,故名。现村内主要姓氏有:刘、张、吴、周、杨等。
赵 村:相传,明洪武三年(1370年),山西洪洞县迁民至此建村,赵为大户,故名。
刘家庄:相传,明代一刘姓人自山西洪洞县迁来,租地主土地,田中竖起许多写有“刘”字的木桩作标记,后刘氏人口渐多,故名。
姚家庄:明代建村。山西洪洞县民迁来,多姚姓,故名。
元 头:明永乐年间,山西洪洞县民迁来,在高地上建村。因都是农民,故名”庄稼顶”。后迁至菜园地头,改称“园头”,后写作“元头”。原属元头乡。
元头村历史悠久。1985年,在进行文物考查时,在“庄稼顶”处发现了一些春秋和汉代时期的瓦片,及汉代铜镜,并发现了一件完整的商末周初时代的夹沙陶隔,经省有关专家鉴定为三级文物。这是晋州有史以来,在晋州地面发现的最早的历史文物。同时在发现陶隔处附近,发现了古井遗址及草木灰。
隔,是古代人做饭的炊具,相当于现在的锅。这充分说明,在周初时代这里就有居民生活。
传说,古时候住在庄稼顶上的人家,臭虫特多。每到晚上,臭虫从墙缝中爬出来咬人,使人无法入睡。
有一家姓赵的人家,在今元头处有个菜园。赵家主人为了方便管理菜园,就在菜园地头盖了一间屋。后来,主人在这间屋中休息时,发现这里没有臭虫,于是就在这儿又多盖了几间房,全家人都搬了过来。
在庄稼顶住的人们,听说赵家菜园地那里没有臭虫,也开始在这里盖房,搬来居住。
后来,在菜园地头居住的人家越来越多,逐步形成了村庄,村民们说起住处来,习惯说“园子头”,也就是菜园地头上的意思。就这样村名演变成了“园头”,后来又沿革成了今天的元头村。
北张家庄:明永乐年间,张姓自山西洪洞县迁此,名“张家庄”。1968年为避重名,更名“北张家庄”。原属元头乡。
于家庄:明永乐年间,几户于姓人家自山西洪洞县迁此立村,故名。后于家犯抄斩罪,改姓徐,改村名为“梧桐林”,后复称“于家庄”。原属元头乡。
该村之所以反复改名,据说和明朝大奸臣严嵩有关。
明朝武英殿大学士严嵩是个侵吞军饷,贪赃枉法,结党营私,陷害忠良的大奸臣。其亲属依仗他的权势,抢男霸女,夺财害命,无恶不做。严嵩对他的亲属做恶,不闻不问,任其胡作非为。
有一天,严嵩的外甥在大街上为抢民女,在光天化日之下打死了人,被为官正派的吏部主事官杨继盛拿住,按律正法。
严嵩对杨继盛处理他外甥怀恨在心。不久,以谋反罪诬告杨继盛下狱,并将其谋害,声言杨继盛畏罪自杀,要奏明皇上,灭其九族。从外地迁来、住在于家庄的于家,上辈人同杨继盛是近亲。听说了杨继盛的案情后很是害怕,为避祸,将于姓改为徐,将于家庄改为梧桐林。
后来,严嵩被邹应龙等官员列举的十大罪状参倒,受到了惩处,杨继盛得到平反。这时于家感到平安了,又复原姓于,同时又把村名梧桐林改为于家庄。沿用至今。
小 铺:居民由山西洪洞县迁来,定居后开店铺做买卖为生,因村小,故名。原属元头乡。
邵 庄:据传,明永乐年间,邵姓由山西洪洞县迁来立村为“东营”。同时,一邵姓由河南邵家庄迁至东营西,名“西营”。两营同姓,并称邵庄。原属赵魏乡。
总十庄镇(1个)
庞古庄:明永乐年间庞姓自山西洪洞县老鸹窝迁此建村,名“庞家庄”。后村庄渐大,他姓增多,为表本村为古时庞氏所建,改为庞古庄。
马于镇(5个)
马 于:明永乐二年(1404年),山西洪洞县民迁此建村。时有崔、马、范、于、瓮五姓,因姓马、于人数多,故名。
孟家庄:明永乐年间孟、赵两姓迁此建村,孟姓人多,故名。
西贾庄:关于该村的由来,有两种说法。一说:明前,该村名“贾庄”,只有几户贾姓村民居住。明永乐二年(1404年),山西洪洞县移民迁此,因思念祖籍山西,又是从西部而来,便改村名为西贾庄。另一说法是:明前,此地并无村庄。山西洪洞县移民迁此,建起两个村。一村地处西头,名“西庄”;一村贾氏居多,名“贾庄”。后“西庄”、“贾庄”合并成一个村,名西贾庄,沿用至今。不管哪种说法,都印证了该村是山西移民所建。现村内主要姓氏为:王、宋。原属杨家营乡。
南辛庄:据传,为明代宿氏迁此建村。宿氏兄弟三人,老大名“弓”,建张村;老二名“箭”,建辛庄;老三名“弦”,迁河南。后辛庄一部分人迁出,出现了一南一北两个辛庄。为示区分,分别命名南辛庄、北辛庄。现宿姓为该村第一大姓。
北辛庄:至清代康熙年间,此处并无村庄。后由南辛庄迁来几户定居,始成村庄。因其地处南辛庄以北,便命名为北辛庄,沿用至今。
东里庄镇(5个)
东里庄:明永乐年间,山西洪洞县民迁来,大家和谐相处,便将村名叫为“懂礼庄”。因当时的人们书写能力有限,便写成了“东里庄”。
西里庄:明永乐年间,山西洪洞县民迁来定居,因东与东里庄相望,故名。
大石家庄:明永乐年间,山西洪洞县十来户迁此定居,名“十家庄”。清代改称大石家庄。
传说,从山西来的新居民在十家庄住下后,因为这个村地理位置好,来这里居住的人越来越多,到清朝咸丰年间,已发展为几百户人家的大村庄。村民中有位天不怕、地不怕的光棍汉,叫大愣子。
那时,清政府腐败无能,八国联军进北京烧杀抢掠后,又到乡下抢掠。有一天,一队洋鬼子从北边开过来,快到十家庄了。村中的人们听说洋鬼子来了,藏的藏、躲的躲。大愣子往街当中一站说:“洋人也是人,他们也不是三头六臂,怕他们干什么?我还想会会洋人呢!”说罢,背上个粪筐向村北走去了。
天到傍黑时,一队洋鬼子来到十家庄村北,看到前边树林子里的村庄黑洞洞的,不知道村中的情况,正想找个人问时,见愣子背着筐走过来。一个会说中国话的洋人拦住大愣子问:“前边这是什么地方?”大愣子见洋人问话,就瞪了他一眼,说“十家庄!”洋人想了解村中的情况,又问:“是个大村庄,还是个小村庄?村中都有哪些人?”大愣子见洋人问这个,心想:说小了,你看不起人,就说大的吧,都说洋人怕义和团,我就拿义和团吓他。于是就说:“大十家庄,大着哩,十字凤凰街,四门八大庙,正中大佛殿,九九八十一间,住过义和团。”
洋鬼子把“十字凤凰街”听成了“风火街”,把“大佛殿”听成了“大宝剑”,把“九九八十一间”听成了“八十一剑”,把“住过义和团”听成“住着义和团”。这些洋鬼子被义和团的长矛大刀砍杀怕了,现在又打听到义和团就在村中,再也不敢往前走,绕道去了纪庄天主堂。
从此,这个村叫成了“大十家庄”,后来又沿革成“大石家庄”,流传下来。
宿 生:明朝永乐年间,原山西省潞安府长治县土门村的庾敬先次子庾德林奉旨迁来晋州,并落户在宿生村。因庾是读书人,便将该村命名“宿生”。原属东寺吕乡。
段家庄:明朝,段姓从山西迁此立村,故名。原属东寺吕乡。
桃园镇(7个)
鸣鹤庄:原名“野鸡庄”。明朝“燕王扫北”时,由于战乱和闹灾荒,村民死的死,逃的逃,该村变成了无人的荒村。据《晋县志》记载,明永乐二年(公元1405年),由山西洪洞县苏家庄迁来田、李二家在此落户建村。
传说,李家的主人,聪明有才智,看事周到想得远,从山西来时,带着一只公鸡、两只母鸡,在来这里的路上宁愿自己少吃点,也要喂好那三只鸡。同路行走的人难以理解李家的做法,说:“到了河北还不定怎么着呢,应该先保自己的命啊!”李家的主人听了却说:“官家叫搬迁的,去了就别想再回来,今天让这鸡吃饱,以后它会叫我全家好!”
李家来到这里后,男的种地,女的喂鸡,鸡生蛋,蛋孵鸡,一年多的时间,繁衍很多只鸡。李家因为鸡多、蛋多,日子过得很好。
那时候,这里人少地广。李家的鸡繁殖很快,就在地里放养。一到时辰,村里村外,到处是公鸡啼叫声。因此,就有了“野鸡庄”之村名。
清光绪年间,一位姓夏的在晋县做官时,偶然来到野鸡庄,觉得“野鸡”二字很不文雅。他以鸡喻鹤,将村名雅化为“鸣鹤庄”,沿用至今。
纪 庄:明永乐年间,山西洪洞县小西关纪、张两姓人迁此,取村名为“纪张”,后改为纪庄。
周 头:明永乐二年(1404年),山西洪洞县移民到此建村,因村址在当时的滹沱河畔,故名“洲头”,后“洲”改为“周”。原属周头乡。
贺家寨:明宣德五年(1430年),陕西西安府蒲城县贺姓居民迁居晋州,以姓取村名贺家寨。原属周头乡。
郭家庄:原名康家庄。明永乐年间人口迁徙,郭姓增多,更名郭家庄。原属周头乡。
东大留庄、西大留庄:相传,元朝时为军队养马场。明初山西洪洞县民迁此定居,取名“留庄寨”。后分东、西二村,称“东大留庄寨”,“西大留庄寨”。后省“寨”名东大留庄、西大留庄。原属周头乡。
小樵镇(2个)
西 旺:清朝时,山东陈姓迁来在此建村,因地处南、北旺西边而得名。原属田村乡。
庞 村:由庞姓所立而得名。本村明代万历年间的铸钟上即有庞姓记载。原属田村乡。
槐树镇(3个)
北赵家庄:明正德年间,有赵姓从山西洪洞县迁此定居,取名赵家庄。清代曾分为前、后赵家庄两村。清末并称北赵家庄。
周 村:明永乐年间,周、陈二姓从山西洪洞县迁此立村,周姓人众,故名。
小 彭:原属千家店。明初天灾兵祸,千家店成无人之境。后山西洪洞县彭、何、刘三姓迁来,初搭茅草棚御寒,故名“小棚”。后彭姓增多,改名小彭。清代曾名小章,后复名小彭。
东卓宿镇(6个)
东卓宿:建于明朝前,据载,原为真定府商民卓氏兄弟建村为“卓氏村”,后卓氏兄弟做生意游走各地,早晚归宿此村,后改为“卓宿村”。在明至清朝年间,西又建村为西卓宿,故更名为东卓宿,沿用至今。
东石村、西石村:明时,来自山西的石姓移民迁居此处,建“石村”。后析为东、西两村,分称“东石村”、“西石村”。现东石村主要姓氏为燕、刘;西石村主要姓氏为王、张、李、赵。
北彭家庄:明初名“北庄”。永乐年间彭姓迁入,人口渐多,到清代改为北彭家庄,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义和团曾以此为寨,活动在晋县东北一带。
南 田:元代,辛集镇头田氏曾移居本村。因是由南而来,故名“南田”。现村内主要姓氏为:高、尚、杨、康。
阎 村:明永乐年间,阎姓自山西洪洞县迁此建村,名阎村。原属陈家庄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