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老李笼屉:藏在小巷里的独具匠心)
无论蒸馒头、蒸包子都离不开一样炊具,那就是笼屉。如今,随着不锈钢炊具走进千家万户,木质笼屉越来越难以见到。今天的《固安非遗》专栏带大家走进一家藏在小巷里的笼屉制作“工作室”,认识一位坚守五十年手工制作木笼屉的老手艺人——李士永。
在固安镇南关村的老街道里,藏着不少固安老字号,老李师傅的门店就藏在它们其中。不起眼的门脸,手写的“老李笼屉”四个大字,还有随意陈设的笼屉样品,让不少人都忽视了这家店的存在。但老客户们都知道,这家小店承载着李师傅五十年的匠心。
李记传统手工木制笼屉制作技艺是从李士永祖父那辈开始的。以加工柳树物料为生的祖父想要让物料发挥更大的价值,便开始拜师学艺,系统学习笼屉制作技艺。从小耳濡目染父辈们的手艺,十八岁的李士永便踏上了自己的传承之路。五十年过去了,“小李师傅”变成了“老李师傅”,笼屉的制作技艺也随着时间的步伐不断创新。为了让笼屉更加结实,李师傅穿线加固了外箍;为了让成品更加美观,李师傅还研究出了花式穿线。老辈子的手艺不但没有失传,反而越来越精进,出自李士永之手的笼屉成品,耐高温、骨架坚固,寿命可达十年之久。
李记传统手工木制笼屉制作技艺第三代传承人李士永:“这个笼屉在一开始拜师学的技术都不是这样的,当时是直接在里面放一个支撑,但是这样不结实。我就慢慢地发明了一个办法:在木料上画好印记,打上眼,把支撑穿进去,外面露出来的部门用做把手,这样这个笼屉就特别结实了,还不易变形。”
简陋的“工作室”,简易的“工作台”,李士永就这样重复着日复一日的工作。每一个笼屉的制作,都需要经过尺寸测量、夹板固定、打眼、藤线穿孔、固定篦子等工序,每制作一个笼屉,都需要耗掉李士永和妻子大半天的时间。使用需求不同,笼屉的大小、深浅不一,最大的直径可达1.2米。纯手工制作的笼屉,耗时久、产率低且利润薄。渐渐地,愿意手工制作笼屉的手艺人越来越少,市面上的手工笼屉也被机器量产的笼屉所取代。在时间的考验中,李士永的三个同门师兄弟皆已转行,只有他还在这条路上坚守着。
老李师傅纯手工制作的笼屉经久耐用,店里的老客户越来越多。在老客户的口口相传中,“老李严选”的笼屉开始走出固安,走向全国。更是有人干起了“代购”,帮国外的朋友采买笼屉。朴实的老李有着朴实的希望,那就是手艺不失传,笼屉不偷工减料足矣。
李记传统手工木制笼屉制作技艺第三代传承人李士永:“纯手工的工作非常辛苦,挣不到钱,一坐就是坐半天,但是我还是想将这项技艺传承下去。一个笼屉看似简单但是弄好不容易,廊坊地区的周围县基本上没有做这个的,即使有他们的做工也会不如我。我的想法就一个:把这个技艺做好了,不糊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