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9日至11日,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控制工程学院“和美云南,寻脉瑶乡”实践团队前往河口瑶族自治县,开展以“民族团结 卫国戍边”为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队员们踏过了崎岖的巡边路,寻访了朴实的英雄老人,传唱着悠扬的团结民歌,看到了整洁现代的村镇房屋,亲身感受到边境乡镇的坚挺与变化。
重走边防山路,寻访英雄老人
迎着朝阳,实践团驱车前往河口瑶族自治县桥头苗族壮族乡318边防所,联合滇池学院实践团队共同开启边境线巡查实践体验。驶过蜿蜒曲折的盘山公路,穿过茂密的热带山林,队员们到达318边防所。队员们跟随边防所党支部黄书记,前往中越边境线。
陡峭的泥土路、近乎90度的下坡、湿滑的青苔,让原本不好走的巡边山路变得困难重重。通过和黄书记的交谈,队员们了解到曾经的巡边路上遍布着茂密的植被、密集的蚊虫和危险的地雷,是戍边英雄杨天才开辟了今天的巡边山路,这条路也被称为“天才路”。大家行走到国界碑下方时,黄书记带领队员们举行宣誓仪式,重温卫国戍边精神。
简陋的帐篷、木屋和窝棚,时不时映入大家的眼中。黄书记告诉队员们,这些就是巡边工作人员在工作中的临时住所,在没有临时住所的年代,便只能睡在露天,大家再次被巡边工作中的艰辛所震撼。
在阳光的照射下,队员们脚下的山路变得更加陡峭,土台阶也被小土坑所替代,穿过一段上下起伏的山路后,广阔的山林景色映入大家的眼帘,队员们返回了318边防所,结束了巡边之旅。
随后,队员们前往薄竹菁村新店小组,寻访“全国十佳卫国戍边英模”“全国优秀共产党员”杨天才。队员们围坐在杨天才老人周围和他亲切交流着。在对越自卫反击战结束后,荣获三等功的杨天才自愿前往318边防所附近,开始了艰苦且漫长的义务巡边工作。
他定期勘察边境线,巡视、保护界碑,清理边境雷区,协助调解两国边民的事务纠纷。在三十二年的戍边过程中,蛇虫的叮咬、难耐的高温、踩到残留的地雷,各种危险一直伴随着杨天才,每当提起这些事时,杨老先生总是爽朗一笑“只要国家需要,人民需要,就要敢做、做好”。
在最后,杨老先生寄语队员们“要身体好、思想好、学习好,同时也要做好本职工作”。在寻访杨先生的同时,还和他的妻子进行了交流。
调研民族团结,宣讲戍边精神
在中寨村芭蕉田小组,队员们前往木工非遗传承人和小组组长家中,开展民族团结建设调研,了解当地民族团结工作的特点与经济发展情况。
通过沟通交流,队员们了解到桥头乡的民族结构丰富,少数民族多数以村或组为单位聚居。因为处于边境地区,各个民族间都很团结,生活条件和居住条件在政府的帮助下,有了极大的提升。在访谈过程中,两家老人为队员们展示了壮族服饰。
调研活动结束后,队员们与滇池学院实践团队成员在村中的党员活动室开展实践经验分享会,大家互相分享重走寻边路和入村走访的实践感受,交流实践活动中的新观点。
作为边境口岸村镇的老卡寨,现代化的居民楼房,丰富多彩的民族墙画让走进这里的队员们感慨国家的富强。在村干部的带领下,大家走访了当地村民,了解了老卡寨的历史与发展历程。
村民表示,在国家的帮助下,自己的经济生活有了很大的提升,孩子的教育也有保障,村中的小学会为每位学生提供全部生活和学习用品。在谈到民族团结建设时,村民认为,只有大家紧紧团结在一起,才能有美好的未来。队员们向受访村民发放了民族团结问卷,并指导他们完成填写。
晚上,队员们在乡干部马老师的带领下,有幸采访到桥头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张保珍。张书记向大家讲述了桥头乡的民族特点与发展历程。桥头乡是离边境最近的乡镇,这里居住着13种少数民族,地区民族构错综复杂。作为边境乡镇,民族团结是乡村发展前进的基础,这也是当地居民的共识。“只有13个民族团结在一起,我们边境村镇才能稳定发展,才有能力应对外部的各种风险。”张书记表示,在桥头地区工作的最大感受是,各个民族如同一家人,紧紧团结在一起,有困难大家都会冲锋在前。
采访结束后,实践团在乡镇活动室开展了以民族团结为主题的宣讲会。台上,队员们声情并茂地讲述着民族团结的重要作用,详细介绍本地区的民族政策,展示民族文化多样性的积极意义,同时,大家还为村民们开展科学常识普及和普通话普及活动。宣讲结束后,队员们与村民积极互动,指导大家现场填写民族团结调研问卷,帮助大家解答疑问和难题。
体验民族文化,助力儿童成长
在调研实践的同时,队员们体验了少数民族文化,感受民族服饰的魅力,了解民族歌曲背后的故事。大家跟唱壮语红歌,品尝当地的特色美食。队员们走进壮族文化展览馆和布依族传统文化展览馆,学习不同民族的风俗习惯与生活方式。
在老董下寨,队员们寻访了村中唢呐非遗传承人王立保,并与村干部王华文进行了深入交流。在对话中,队员们了解了这座以布依族为主的村庄历史,感受了布依族特色节日,倾听了布依族特色风情及文化保护现状。
王华文的家人还向队员们展示了布依族精美的传统刺绣工艺。队员们现场试穿了布依族的民族服饰,学习了一首动听的布依族民族歌曲。
非遗传承人王立保老人,向队员们展示了布依族传统唢呐的演奏,并现场为大家展示了“唢呐抬碗”的传统技艺。通过与老人交流,队员们了解了唢呐在布依族文化中的重要作用,明白了布依族唢呐调子的独特,体会到了布依族唢呐在传承和创新中面临的困难。
到达大南溪镇马多依小组后,队员们在村支书的带领下,走访了整座村子,感受到当地民族文化的宣传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队员们参观了村中的公园、现代化的楼房、整洁的水泥路,充满民族团结元素的墙画与党员活动室。
队员们走进马多依村史馆,深入了解这座百年村落的发展历程与壮族文化。一件件展品、一幅幅图片生动展现了马多依从贫穷落后到富裕繁荣的蜕变历程。
边境地区条件虽然艰苦,但村支书依然保持着积极的生活态度。在和队员们的交流中,村支书表示,“有一分热,发一分光,我能工作一天,我就要为这个村子多付出一点力量。”村支书还向队员们介绍了村里在发扬壮族文化、发展特色水果种植产业、改善基础设施、提升生活水平等方面的做法与经验。
在实践过程中,实践团成员们走进边境村寨,与留守儿童们共同完成了制作民族团结手抄报活动。部分未在家的孩子,则将手抄报赠予他们的父母,鼓励他们与孩子共同完成这张手抄报。队员们用行动传递关爱,让留守儿童们感受到温暖和关怀。
此次实践活动使青年学子们深入边境地区,了解边境乡村的实际发展情况和民族团结建设情况,激发了同学们投身边疆建设、报效祖国的热情和决心。在未来的日子里,他们将以实际行动为祖国的建设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
来源:秦皇岛共青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