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健康安全,是企业一切生产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而科学、有针对性的职业健康安全知识培训,则是确保企业健康安全的基石,也是企业做好职业病防治工作最基本的措施。
企业的职业健康培训,按照现行的职业病防治法律法规要求,大致可以分为三类:
一是针对企业主要负责人的培训。企业主要负责人即企业法定代表人或实际控制人,也就是能对企业内部的管理有着最高的权威和决策权的人,只有让他们能够意识到职业病防治工作的重要性,把职业卫生当作日常工作来抓,企业职业卫生管理工作才能得以有序开展,否则就算勉强按法律法规去做了,那也是不得已而为之,应付了事而已,钱花了,实际起到的作用有限。
二是针对企业职业卫生管理人员的培训。企业职业卫生管理人员是企业职业卫生管理的直接参与者,也是企业职业卫生管理制度的监督执行者,必须要对职业卫生专业知识有所了解,能够在日常管理中正确处理相关事务,所以需要有专业的培训让他们掌握专业知识。
三是针对劳动者的培训。针对劳动者的培训又可分为三类,一是针对新录用劳动者或者转岗劳动者的岗前职业卫生培训;另一类是针对劳动者在岗期间的定期职业卫生培训;还有一类是针在职业病危害严重工作岗位的劳动者的职业卫生培训。其实从某种意义上来讲,针对劳动者的培训更为重要,因为职业病防治的对象本身就是保护劳动者的,只有让他们懂得并接受了职业病防治的基本知识,对职业病危害的防护有了清晰的认知,才能有好的防治效果。
现阶段,特别是机构改革四年来,绝大部分企业的职业卫生教育培训工作大都只是停留在形式上,仍然以学法律法规、读规章制度、刷签名签到、答考卷评分等的传统培训模式为主,这和当前社会发展和技术进步严重脱节。在流水线一样不接地气的培训流程面前,劳动者职业健康保护意识和技能提升的实际效果往往大打折扣;再加上当前用工制度存在的诸多不规范,直接导致部分行业从业人员来源复杂、年龄跨度大、文化水平参差不齐;企业职业卫生管理人员也是身肩数职,日常工作任务繁重、专业素质和能力有限……种种客观因素叠加导致传统的教育手段、落后的教育方式以及因循守旧的培训组织形式,都无法有效实现职业卫生教育培训的目的,通过教育培训来提高劳动者的职业病危害防护意识和技能就成了空话。劳动者自身的防护意识不强,不遵从管理要求,不按要求佩戴口罩、耳塞等防护用品,嫌麻烦、嫌戴着不舒服等等,这让企业管理人员也是挠头。
企业职业卫生培训工作应当如何落到实处呢?
企业职业卫生教育培训,绝不是简单的职业卫生相关法律法规以及规范和标准的“传声筒”。为了真正达到职业卫生培训的效果,企业必须结合本单位实际,提高培训内容的科学性、针对性和趣味性,面向不同的培训对象,制作易理解、易接受、符合受训人员“口味”的课程。同时,利用先进的技术和方式,从根本上改变职业卫生教育培训内容的表达形式,使劳动者在可互动、可感知、可体验、可实操的培训状态下,能更主动、高效、直接地获取职业病危害防护知识,掌握防护技能,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劳动者的职业病危害防护意识。
除了职业卫生教育培训外,对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检测评价以及对劳动者的职业健康检查等工作同样重要。但这些都还不是最根本的职业病防治措施。因为企业职业卫生管理的初衷是是保护劳动者健康安全的,只有让每一名员工都参与进来,企业的每一名员工包括企业管理者都能有职业病防治意识,才能真正起到该有的作用。而要让每一个人都有这种意识,最好的手段就是进行职业卫生教育培训。通过培训,让劳动者具备必要的职业病危害防护意识和技能,不仅能有效避免人为因素导致的职业病或健康损害,还体现了“预防为主”的职业病防治工作方针,从根本上提高企业职业健康管理水平。
总之,企业要实现职业病防治工作的提升,就必须牢固树立“职业卫生管理要到位,职业卫生培训先到位”的意识,将职业卫生教育培训工作落到实处。唯有充分认识到职业卫生教育培训工作的重要性,创新培训形式,改进培训方式和手段,从而更好地推动职业病防治工作高质量发展,朝着实现零职业病、零健康损害的职业病防治目标更进一步。